文学 >>> 艺术学 >>> 音乐 >>>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理论 音乐表演艺术 音乐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音乐相关记录2312条 . 查询时间(2.837 秒)
清代时期的大理地区已成为云南洞经音乐的传播中心,大理洞经音乐不仅对其境内的巍山、鹤庆、剑川等地深受影响,同时,也传播到邻近的丽江、永胜等地。其中,永胜、鹤庆、剑川三地因与丽江在政治、地理、经济、文化上来往密切,对丽江洞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从洞经音乐的曲目、文化空间、经文内容、乐器等方面得以体现。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和体裁,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表现形式与形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魅力,从而使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
摇滚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有影响力的社会因素。摇滚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已被证明是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音乐产业中最强有力的经济因素。从音乐角度来讲,摇滚影响到了我们在电视、电影及商业广告中听到的音乐。它影响了爵士乐、教堂音乐、古典音乐,甚至是它的前身—节奏与布鲁斯(Rhythm&Blues)及西部乡村乐(Country&Western)。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最具特色的精华。
论北魏盛乐—平城之际的女乐     女乐  乐俑  代歌  道武帝       2023/3/9
北魏盛乐至平城初期,从始祖拓跋力微初识礼乐,桓、穆二帝初建乐悬,至道武帝礼乐改制,初步建立起系统性的礼仪制度,陆续融入了中原礼乐文明的基因。以早期代歌、女祭歌舞、《真人代歌》为代表的宫廷女乐,承担了祭祀、燕飨等礼仪功能。道武刘皇后是推动《真人代歌》一百五十章成编的关键人物;邓渊踵事修辞,分章定曲。此时期出土的音乐图物,反映了女乐的基本构架:稳定的乐队组织、器乐组合和表演方式,这对研究北魏早期乐史具...
2022年,贝多芬离去195周年。如果说哪些乐曲可以串起贝多芬的一生,似乎就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了。贝多芬自26岁写下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始,到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终,期间相距了31年。31年,共作32首,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首。诚如英国音乐学者路易·肯特纳所说,这些钢琴奏鸣曲,就是贝多芬的自传。无论是布伦德尔的精确演绎、巴伦博伊姆的强权式弹奏、施纳贝尔的高贵稳健,还是肯普夫的雍容典雅、...
《名侦探柯南》(后文简称《柯南》)是日本国民级的推理漫画作品,从1996年开始被改编成动画片,一直放送至今,在全世界收获了不同年龄层的大量粉丝。一部作品能够这样源远流长,除了优秀的原作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之外,与众多幕后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动画片的作曲者功不可没。与作品相辅相成的音乐堪称锦上添花,是增加感染力的重要武器。为《柯南》作曲的是日本音乐家大野克夫,出生于1939年,早在20世纪6...
本书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制作的国内原创音乐绘本,“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绘本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更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1年3月26日和27日,中央歌剧院歌剧《马可·波罗》在天桥剧场上演。虽不是新作,但这部历经了三十年考验的舞台经典依然打动人心。谢幕时,一位老者被大家簇拥至舞台中央接受掌声,他正是80岁的著名作曲家、原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王世光更为普通观众熟知的角色,是《长江之歌》的曲作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首歌曲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了时代的记忆。音乐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下,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很难,成为经典更难...
中国音乐史研究以历史上的文献遗存为主要对象。深入理解中国音乐史料的编纂特点,是进行这项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音乐文献学实践,提出:在整理出版音乐古籍的工作中,须重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分类汇编音乐史料的工作中,须注意向中国史学取资,建立同学术目标相适合的体例并严格遵循;在辑编散佚乐书的工作中,既须注意资料完备,也须注意古书结构的复原。本文还提出:应该通过搜集整理特殊音...
之所以用“音乐现象”概念而不用“音乐作品”概念并非为了出奇,而是因为“音乐现象”概念的所指大于“音乐作品”。所有的音乐活动都可以被称为“音乐现象”;而“音乐作品”则是一个特指概念,它被限定在一个特殊的音乐环境之中,即艺术音乐现象。
《智化寺京音乐》收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所藏20世纪50年代发现、记录的智化寺京音乐珍贵历史资料,包括采访记录(油印本)、智化寺《音乐腔谱》(康熙三十三年智化寺抄本)和20世纪中叶的智化寺京音乐录音。杨荫浏先生撰写的智化寺京音乐采访记录充分发掘和揭示了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音乐腔谱》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文献收集的一个重要事件”,査阜西先生为其作序。首次公开发布的馆藏...
《两周至汉礼乐文化兴衰背景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最初是胡潇的博士论文《西周至汉礼乐文化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这是一篇问题意识很强的文章。在书中最初的标题中,就有“琴乐的文化品格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问。的确,这样一个提问,关注的不仅是“器”,更重要的是“乐”,乃至“道”。其关注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古琴的历史发展,还包括琴乐在中国音乐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有的文化品格、特质和人文内涵。在我看来,...
《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大师的职责是“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大师作为周代的重要乐官,负责向瞽蒙传授六种诗歌表现方式或六种演诗技能,其中最早出现了风、雅的内容,而且它们以道德为根本,以音律为外在形式。在《诗经》中,风与雅变成了文体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已经十分接近了。
近代以来,中国民谣的发展步入“高速期”,参与主体、内容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相较之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追溯历史,20世纪初的新音乐运动(1912年)和歌谣运动(1918年)给现代民谣的风格奠定了基调,1912年到1937年民谣的两次转型使得民谣参与主体的范围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民谣进行了更新。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体意识”和“革命元素”逐渐融入民谣创作过程中。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