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自然地理学相关记录38条 . 查询时间(0.418 秒)
近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公布了第十四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选结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国强教授荣获该奖励。该奖项的授予既是对李国强教授近年来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提升了兰州大学地学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许艇、刘树枫课题组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2名,研究方向为:1)流域水环境细菌/古菌/真菌/藻类群落多样性、地理学分布及构建机制;2)流域水环境微生物基因组重建及特定功能基因分析。
在一天内完成所有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生活在地球历史的早期,那就更加困难了。虽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天24小时,但在地球久远的过去,一天的时间更短。因为月球距地球更近,所以白天的长度更短。
该工作围绕南亚季风演化,通过青藏高原尼玛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综合研究,约束了研究区构造及轨道时间尺度的干湿环境变化历史,揭示了南亚季风北上高原腹地的时间及机制,为探究高原隆升与不同时间尺度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提供了来自高原内部的新数据。
姓名:董广辉。职称:杰青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别:男。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研究成果: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的交叉学科角度,在西北甘青地区开展了大量扎实的、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1)提出气候变化通过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影响文化演化的新认识,阐释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古文明演化的主导因素不同;b)从农业传播视角厘清了甘青地区史前东西交流过程,提出史前农业扩散和东西交流是文化扩张的重...
勾晓华,长江学者、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树轮气候学和森林生态学研究。
陈发虎,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13-2018);任《Science Bulletin》执行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地理科学》等杂志副主编和Palaeo...
受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全球超过30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有研究预计,在未来气候持续增暖情景下,全球水资源紧缺形势将更加严峻。
龙明忠,1979年4月生,男,贵州大方人,博士,副教授,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贵州省科技基金2项,参与贵州省科技基金、教育厅基金7项 。已发表署名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18篇),授权专利5项。
森林生态系统蓄水能力是指森林冠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能够截留和储存的水量,占陆地水循环的25%以上。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蓄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未在全球尺度得到清晰刻画。
中国一半湖泊都位于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围绕青藏高原湖泊碳源汇之争悬而未决。本研究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整合,探讨了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水体碳交换过程和特征,为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碳库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并为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蒙古高原横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是世界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当前中国、俄罗斯、蒙古国社会经济重点合作的区域。该区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全球气候变化剧烈响应区和区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更是我国长期研究不足、资料短缺,亟待开展科学考察的重点区域。杨雅萍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本区域研究,承担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蒙古高原(跨界)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第一课题“蒙古高原资源环...
中国西北地区在过去六十年经历了以气温上升(变暖)、降水增加(变湿)为主要特征的“暖湿化”现象。尽管降水是描述区域干湿变化最重要的指标,但是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其他气象因子可以通过影响潜在蒸发量来改变区域水分平衡,进而影响植被生态系统,因此综合考虑上述气象因子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能更好地反映区域水分平衡异常及植被生态系统响应。研究采用SPEI指标,从水分平衡角度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干湿...
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主要生态系统之一,主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固碳、水文调节和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文化旅游等生态服务。荒漠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约30亿人口的生活地域,其形成和发展是干旱气候、地表过程和植被演替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根据岩石-土壤特点、热量条件、优势植物(建群种)、地表物质组成、植物群落和环境特征、气候...
2022年8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黄土与土壤地层工作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织的国际黄土会议(The 2022 INQUA LoessFest)在线上召开。国际黄土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围绕风成沉积与古环境的前沿科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