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现代外国哲学 >>>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 分析哲学 欧洲大陆人文哲学 解释学 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现代外国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现代外国哲学相关记录738条 . 查询时间(0.971 秒)
2021年5月20日晚,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江怡教授于知新楼A1618做了题为“如何超越分析与思辨的哲学之争”的报告。本次报告由哲社学院王华平教授主持。江老师的报告主要通过介绍著名逻辑学家王浩的元哲学思想来回顾分析哲学与思辨哲学的“世纪争论”,并且认为这两者应当从对立经由多元而最终达到统一。江老师首先梳理了分析与思辨之争的的背景。
目前学界在反思中国文论面临的危机时,多集中在其未能充分将西方文论中国化,而是一味地简单照搬,导致文论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脱节。不过,从文明阐释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文论之所以缺乏原创力,其根源在于中国现代以来面临着古今断裂,这首先是一种文明的断裂。中国文论难以有效地从传统中吸收思想资源,而中国当代的古典学研究也难以为文论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文论的建构只有回到中国文明的源头,才能真正获得自身...
“公共”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不同,西方的“公共”强调共享视觉与空间,立足于群体行为的自发性、自觉性;而中国的“公共”强调“平等”“公正”“公平”的概念,立足于个体与群体的规范和准则。公共阐释论既有“语言—认识”阐释行为上的共享职能,又有阐释话语中的规范和准则。公共阐释论中“理解主体—文本—阐释者”三者的关系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阐释活动是连接他们所有之间彼此关系的纽带,文本的主体位置...
一种阐释活动成为公共阐释的关键在于具有可公度性。文学阐释具有公度性“基因”: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澄明性特征;就其过程而言,它立足文本展开剖析,具有客观性;就其功用而言,它搭建了交流平台,具有认识价值和现实介入功能。当前文学阐释公度性缺失固然与文本审美特质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阐释方法失范。
刘李,男,1977年5月生,安徽蒙城县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吉林大学杰出青年项目和吉林大学人文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研究方向:解释学、伦理学。主要著作有:《艺术的背后:尼采论艺术》。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20年12月3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共有11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四位。
辽宁大学哲学院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普通招考方式初试3003外国哲学考试大纲参考。
近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探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分析哲学的反思与展望。我校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徐强在此次大会主题分会中做了题为“In Defense of a Holistic Reading ofPhilo...
于晓峰,生于1973年,1993年江西省都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2004年获深圳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职深圳大学学生处辅导员办公室,201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同年获评副研究员职称,201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曾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2018年6-8月)。现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教师,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
赵东明,哲学系副教授、主任,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西方现代哲学、中西思想比较。主要论文有:《死亡意识的现象学研究》 《自然之意义――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诠释》 《儒家伦理价值层次的话语模式分析》等。
王智慧,白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科研方向:人文哲学、认知哲学、宗教与科学;教学科研奖:省级精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成员。
公共阐释论从阐释的个体性到社会性以至公共性的逻辑行程。前提性地预设了关于人的公共性的理解,而阐释主体、阐释客体与意义接受环节上的现实缺失与断裂提出了公共性衰落的问题。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等代表性致思路径及其限度,凸显公共性问题域的生存结构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历史性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意识生成与阶级共同体建构的命题。在本土大众文化实践日益分化多元、公共性衰退的现实背景下,文学及其阐释有可...
文学意义的阐释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阐释”的一般特点到“文学阐释”的独特内涵,不单单是在“阐释”中引入了文学视角,更是为“文学阐释”这一思想活动开辟了更广的理论空间。20世纪西方文论先后经历了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这一宏观趋势。文学阐释的公共性也正在这一内外转换中获得体现。文学阐释有必要在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展开其问题场域,并尝试寻找“有效阐释”的可能性,为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