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德国古典哲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德国古典哲学相关记录208条 . 查询时间(2.594 秒)
我们生活的时代被政治学家们称为“权利的时代”,这意思是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个人的权利得到普遍意识的时代,因而也是个人权利强烈要求得到维护与保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最高责任与首要任务就是维护与保障个体的普遍权利。这个权利的时代开始于启蒙运动,因为启蒙运动在根本上就是一个对个体权利的自觉运动。
近代哲学不仅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把维护自由作为自己的使命。那么,真理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真理与自由是否有关系,还是毫无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它们又如何共同构成哲学的根本问题?如果有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尼采在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极大地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本文集中探讨谢林的《自由论》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在指出虽然这部著作不足的同时,肯定谢林对自由及与之相关问题的发问,强调这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次重要思考。
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走出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那种以为上帝就是创造者和救世主,人的一切情感、愿望、理智、行动都需要上帝之支持的“启示神学”遭到史无前例的极大冲击。但另一方面,有着悠久深厚基督教传统的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时既渴望建立人性尊严,同时又须臾离不开宗教信仰。于是,在这个张扬理性、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理性神学”和“道德神...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以其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热情讴歌法国大革命,激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反动教会,坚决捍卫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和人权理念,在德国哲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在当时,“在康德、费希特以及谢林的哲学以外,没有别的哲学。”¬
在近现代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 道德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西方社会的理论活动和社会实践始终发挥着重要影响。18世纪康德提出的“至善”及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19世纪叔本华高扬的同情和仁爱及尼采颂扬的“主人道德”,20世纪各种各样道德哲学的兴起及阿多诺提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它们既是对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生活、尤其是道德伦理状况的折射,更是不同哲学思想在伦理学领域的反映。1997年出版的...
在有关现代性的讨论中,标志性的概念“理性”已经被人们解构,但是另一概念“成熟”及其相关的词汇“自主性”则被学人忽略。自主性在康德的视野中是摆脱监护和控制状态实现启蒙的重要预设。福柯不满意康德的普遍理性概念,从而引进历史本体论来批判理性及其公开运用的可能性.在对理性进行拆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性的背谬。自主性在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皆有体现的语境中,有其特殊的意义。
人们通常一谈到康德哲学,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涩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康德的道德哲学在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要提供一种对普通人有用的哲学。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为他那表面看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达方式所吓倒,而是认真而耐心地切入他所表达的思想本身,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确是处处在为普通老百姓考虑他们生存的根据,他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
费希特的人性观初探     人性观  费希特       2008/12/3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他以自我为出发点的思辩的知识学体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他哲学思想的另一层面,即关于人性的论述似乎还重视不够。其实,费希特这方面的理论遗产也是很丰富的,有价值的。恩格斯于百年前就说过:“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都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马恩选集)第3卷,第378页)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着费希特人...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图式”(schema)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对时间的超验化与观念化阐释了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这种变革使时间进入了形而上学,从而使感性论进入了存在论。对康德哲学本身来说,对感性论的这种变革不仅构成了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基础,而且使他在哲学上捍卫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而对于哲学的继续展开来说,这一变革迫使了哲学重新审视人的感性存在与时间问题,其结果则是深化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消解。
认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这是牟宗三在研究康德哲学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观点,在其整个思想中占据枢纽位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