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 14.1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312 秒)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600 kV高压倍加器产生的14 MeV的单能中子,以不同剂量对不含和含有甘露醇或香兰素衍生物VND3207的质粒DNA进行了照射,使用凝胶电泳技术观测了DNA分子的链断裂。结果表明,中子可诱发DNA分子发生单链和双链断裂,随剂量的升高,链断裂产额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剂量响应。在含有甘露醇和VND3207的研究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的剂量响应,但相比不含两者的体系而言,剂量响应...
碲锌镉(CZT)晶体具有优良的材料性能,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核辐射探测器材料。本工作运用MCNP程序模拟了CZT探测器对14 MeV中子的直照响应,且在ING103型稠密等离子体聚焦装置14 MeV脉冲中子发生器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ZT探测器对14 MeV脉冲中子的直照响应理论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包含因子k为2时,实验值的扩展不确定度小于14%;且CZT探测器对14 M...
本工作中发展了一种制备色谱馏份自动控制仪与有机液体闪烁计数器联合技术——放射—色谱液体闪烁计数法。文中以~(14)C标记四碳烃各个色谱馏份为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比放射性的测量技术。该法可用于低浓度弱β辐射的测量,效率为34%,同位素的稀释比允许高达800倍,平均偏差为1.6%。
简述了液体闪烁计数的单管及双管符合外推方法绝对测量3H、14C活度的基本原理。零几率校正采用相对探测阈外推法,并提出了迭代零几率外推方法。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相比,偏差在0.4%—2.0%以内。
铀由外界侵入机体后,机体受到的毒害是两方面的:首先铀是一种化学毒物,对机体的侵击是严重的,可以造成多种病患,如骨瘤、肾炎等;同时由于铀的半衰期长,将受到更长时期的α射线内照射的危害。
在零功率堆中子衰变常数(α常数)瞬态测量实验时,必须进行本底中子的屏蔽。利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的方法,得到含B4C聚乙烯对D-T中子的屏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测屏蔽系统用于α常数的瞬态测量实验。测量结果与系统设计值相符,测量数据的信噪比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
一、引言 ~(241)Am的裂变截面,是研究核裂变机制和用反应堆生产超钚元素所需要的数据之一。14兆电子伏能量点的数据为数不多,而且分岐较大。大多数超钚元素都有很强的α放射性,会对裂变数的测量产生严重的干扰。为克服α脉冲的堆垒,通常尽量采用时间响应较快
我们以T(d,n)~4He反应为中子源,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伴随α粒子的方法确定中子通量。在中子能量为14.10±0.10,14.60±0.20和15.04±0.13兆电子伏处绝对测量了~(238)U的裂变截面。
研究模拟高放废液玻璃固化体的熔融制样条件。在日本理学3070EX射线荧光光谱仪上,采用标样回归法求取校正曲线常数和基体校正常数,建立起模拟高放废液玻璃固化体中14种主、次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精密度(RSD)为0.3%-4%。
~(14)C废物的产生和处置     处置  产生  ~(14)C废物       2008/12/19
~(14)C作为一种全球弥散核素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中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随着核设施退役时废物管理工作的需要,核电站运行固体废物中~(14)C的发现,以及低中放废物陆地浅埋处置的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14)C废物管理问题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本文试图评述以上新的动向,并着重介绍与石墨慢化堆退役和压水堆运行有关的~(14)C废物的产生和处置问题。
由中子引起的~7Li核的生氚反应截面是~7Li核与中子相互作用截面中一个重要的分截面。许多实验室对~7Li核的中子生氚截面进行过测量。最近我们用液体闪烁快符合法测量了由14兆电子伏中子引起的~7Li核的生氚反应截面。
为探测和鉴别来自加速器质谱计考古样品中的 ̄(14)C粒子,建造了一台分裂式阳极屏栅电离室计数望远镜。它可以清楚地将 ̄(14)C ̄(3+)离子与干扰离子 ̄(12)C ̄(3+)、 ̄(13)C ̄(3+)和 ̄(14)N ̄(3+)区分开,并实现对 ̄(14)C ̄(3+)离子的稳定计数。
介绍了基于LabVIEW平台与多功能数据采集卡设计的虚拟双参数多道分析器系统 ,及其在加速器质谱仪上测量14 C双参数谱的应用
一、前言 大豆的光合作用是构成其产量的基础。因此,了解并掌握大豆光合作用的特性,不仅在理论上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为增产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各国科学工作者对此曾进行了许多研究。近年来示踪原子法的应用又使这项工作深入一步。别利可夫(И.Ф.Беликов)自1955年以来先后多次发表了他的工作结果。指出:植株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强度有差异,
一、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利用放射性C~(14)对大豆叶片同化产物的转化代谢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尼耳逊(Nelson,1957)研究指出:在大豆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蔗糖是同化作用初产物的主要类型。赛恩(Thaine,1959)的工作表明:同化作用后至20小时,在标记CC~(14)O_2的大豆叶片中,可移动态的示踪化合物(单糖类)减少,而不溶性的淀粉仍保持很高的放射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