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碳源”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156 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碳源对土壤非共生固氮调控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图)
土壤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2024/9/14
非共生固氮(FLNF)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发生的重要氮输入过程。该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因而根系分泌物(氨基酸、羧酸、糖等)输入极可能造成根际非共生固氮热点区。然而,根系分泌物中碳源种类和数量如何调控土壤FLNF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利:一种微藻利用碳酸钙碳源的检测与定量方法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专利 微藻 碳酸钙碳源 检测 定量方法
2023/6/30
资环沙龙:土地利用变化视野下长江经济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汇”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力
资环沙龙 土地利用 长江 生态系统
2023/7/15
天津工业生物所在C1-C6碳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图)
碳源 磷酸 酮酶
2024/1/9
生物制造是以生物质等为原料,以菌种为工具工业化生产人类需要的食品、药品、化学品、材料、能源的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是推动新兴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据预测,全球6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制造生产。在整个生物制造成本中,原料成本占了将近一半,因此提高产物的碳得率一直是生物制造的核心科技问题。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豆能量感受器通过调控碳源分配控制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
大豆能量感受器 碳源分配 共生固氮 分子机制
2024/1/23
水库在全球碳循环中为碳源而非碳汇(图)
水库 全球碳循环 碳源 碳汇
2023/1/16
不同碳源条件下金黄色蝶形担孢酵母发酵合成多糖的动力学及结构差异
金黄色蝶形担孢酵母 动力学 胞外多糖 结构
2020/12/23
为探究碳源对金黄色蝶形担孢酵母(Papiliotrema aurea)DF-12合成胞外多糖(EPS)的动力学及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利用Logistic、Luedeking-Piret、Herbert-pirt模型拟合不同碳源条件下金黄色蝶形担孢酵母DF-12的动力学变化,并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色谱初步分析了不同碳源所得EPS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PI:刘占锋研究员)基于凋落物和根系去除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以南亚热带人工林(尾叶桉林和厚荚相思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续去除凋落物(6年)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10cm)的有机碳含量,但是根系去除对土壤有机碳的效应不明显;(2)凋落物去除显著降低了表栖类蚯蚓(Amynthas sp.)和内栖类...
2020年4月3日,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植物所、南京土壤所、东北地理生态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担的“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研发专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项目2019年度评估总结会以网络视频会的形式召开。
不同碳源对柽柳丛生芽生长、三萜及黄酮物质积累的影响
柽柳 碳源 次生代谢 组织培养
2018/12/4
本研究以内蒙古柽柳(Tamarix chinensis)嫩枝为外植体, 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碳源(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及不同浓度(10、20、30、40 g·L-1)的蔗糖, 研究柽柳丛生苗生长量和次生产物含量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碳源及蔗糖浓度均对柽柳丛生苗生长量和次生产物积累有显著影响, 其中, 适合柽柳丛生芽生长的碳源为蔗糖, 最适蔗糖浓度为10 g·L-1, 培养35...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年度总结会议在沈阳召开(图)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项目年度 总结会议 沈阳
2017/8/2
2017年7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持的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年度总结会在沈阳举行。复旦大学穆穆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黄耀研究员,中山大学董文杰教授、河南大学万师强教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黄铁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泮勤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魏迎奇研究员,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
在一定条件下,微藻可大量累积油脂,从而生产生物柴油。然而其光合作用固定产物不仅以油脂形式存在,还以水溶性多糖或淀粉等其它多种碳存储物形式存在。各类碳存储物合成所需前体都为葡萄糖和还原力等,因此,了解和调控碳前体到各种碳存储物之间的分配,对于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工业微藻的油脂产量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