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等离子体物理学 锌”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5 秒)
2024年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研究员团队在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电解液中水含量对正负极界面动力学和可逆性的影响,发现通过适当的调控电解液中的水含量,可以打破锌离子电池中高容量和长寿命难以兼得的限制,进而同时实现锌离子电池的高容量和长寿命。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提出离子载体构建自优化锌负极的新策略(图)
大连化物所 水系锌离子 电池负极 催化
2023/9/1
2023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杨维慎和副研究员朱凯月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采用可循环的动态MOF纳米片作为锌离子的运输载体,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持续诱导Zn(002)生成,使得锌负极表面呈现出有利的(002)晶面取向,并有效地抑制了枝晶和副产物的生成,实现了对称电池稳定循环超过6900小时。
上海硅酸盐所在固态锌离子储能器件领域取得进展(图)
固态锌离子 储能器件 电容器
2023/2/18
高安全、低成本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锌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容器因其高理论容量、丰富的锌储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望取代锂离子电池成为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最佳选择之一。然而,金属锌负极在水系电解液中仍然面临枝晶、腐蚀、析氢、析氧等问题,严重影响储能器件的循环寿命。在锌离子储能体系中引入固态电解质能够彻底解决锌负极的枝晶以及产气问题,但实现锌离子在固态晶体中的快速传输依然极具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可定制化全3D打印锌离子杂化电容器(图)
3D打印 锌离子杂化 电容器
2022/3/15
2022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提出了通过油墨直写成型和熔融沉积成型两种3D打印方法,构建全打印可定制水系锌离子杂化电容器的新策略。团队利用该策略,构筑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高面容量正极,以及无枝晶稳定结构的锌金属负极,制备出高比能、长循环稳定的锌离子杂化电容器。
建立了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印度芥菜中镉、铜、锌形态分析方法。为了防止巯基化合物氧化反应的发生,样品采取液氮保护并在-70℃保存,样品分析全流程采取氮吹防氧化措施。在镉、铜、锌胁迫下,诱导产生植物螯合肽(PCs)。在叶片和根部均检测到3种元素的4种形态,植物螯合肽(PC)3-Cd(Cu,Zn)、植物螯合肽(PC)2-Cd(Cu,Zn)、谷胱甘肽(GSH)-Cd(Cu...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铅锑合金中锑砷铋锡锌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铅锑合金 锑 砷 铋 锡 锌 铁
2014/6/16
探讨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铅锑合金中锑、砷、铋、锡、锌和铁元素分析的基本条件,确定了合适的谱线和背景校正方法,基本解决了基体干扰和待测元素之间的干扰。建立的方法用于铅锑合金成分的分析,方法检出限为锑0.02 mg/g、砷0.03 mg/g、铋0.03 mg/g、锡0.02 mg/g、锌0.002 mg/g、铁0.002 mg/g,相对标准偏差(RSD,n=12)<2%,加标回收率...
植物激素与矿质元素吸收以及与植物抗性的关系研究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转反义ACS基因耐贮番茄(乙烯的生物合成被抑制)及同品种普通番茄果实(对照)中Zn,Na,K元素的含量及Na/K比例的差异,并对其与果实抗病原菌侵染能力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乙烯生物合成受阻的转反义ACS番茄果实抗病原菌侵染的能力高于对照果实,其Zn元素的含量是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