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CO2相关记录2104条 . 查询时间(0.171 秒)
近日,潍坊学院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姜在勇教授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hem Catalysis发表了题为“A living photocatalyst derived from CaCu3Ti4O12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at atmospheric pressure”的研究成果,并且该论文上线第一天,就被《自然》(Nature)期刊R...
全球对碳中和需求的认识推动了基于CO2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的碳循环研究。其中,由柔性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组成的MOFs材料为太阳能驱动的CO2转化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景的平台。从根本上讲,MOFs光催化剂在支持CO2还原方面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其提供和维持光生电子的能力以及其活化CO2反应物的有效性。过去的大量研究旨在通过优化这两个因素之一来提高MOFs的光催化性能。然而,光催化过程通常涉及复...
喀斯特地表水生态系统中,水生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强烈的生物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BCP)效应,可将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碳汇。水体富营养化作为BCP效应表现形式之一,有利于碳汇的形成,但不利于水质的改善。富营养化研究中普遍认为氮(N),磷(P)是主要控制元素,而忽略了碳(C)的限制作用。然而,水体CO2浓度会对水生植物生长以及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有害...
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全球储量约为50万亿m3。煤层气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因此,煤层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在能源供给、降碳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23.7°N)经历了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大气CO2浓度这种非均匀空间分布如何影响北半球碳循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丹利研究员团队的彭静针对大气CO2浓度空间分布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进行了系统研究。
青藏高原对地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2021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敏强副研究员、蔡兆男副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Bruker EM27/SUN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在格尔木气象局(36.42oE,94.91oN,2808 m)开展了地基遥感观测实验,分析了CO2、CH4和CO柱浓度变化,并对TROPOMI/S5P卫星进行了误差验证研究。该工作近期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晓东教授、谢毅教授团队与叶邦角教授团队合作,以氧化铈作为模型催化剂,报道了一种基于表面空位簇介导的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设计,并将其应用在CO2化学转化直接合成DMC反应中,实现了100%原子经济的高效催化反应活性。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利用CO2的技术,并且反应生产的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可用于存储可再生电力。然而,由于缺乏在电化学条件下的高效和超耐用电催化剂,这一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各种已开发的电催化剂中,铜基材料已成为有效地将CO2转化为多碳烃类和醇类化合物的潜在催化剂,但其活性与选择性并不理想。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者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来改善铜基催化剂的电化学CO2R...
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CO2),过量排放的CO2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控制和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光催化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将CO2和水转化为含碳化学品,在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同时,获得高附加值的C1化合物(CO、甲烷等)和C2+化合物(乙醇、乙酸等),具有绿色、可持续等优点,因而富有深远的发展潜力。其中,由于C2+产物具...
光驱动CO2转化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碳中和技术路径,成为当前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光生电荷的快速复合以及表面活性位点的缺乏限制了光催化性能的提高。这对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报道证明单原子催化剂在CO2还原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尤其,单原子金属独特的不饱和配位环境具有灵活的电子结构,通过引入其他组分或者制造缺陷可以调节孤立金属的电子结构。P族金属In在电催化CO2CO和HCOO...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野教授&谢顺吉教授团队在CO2电催化还原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Nanocomposite of Bi Clusters and Bi2O2CO3 Sheet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Formate”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22, ...
近日,王野教授&谢顺吉教授团队和汪骋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自动化快速筛选电催化剂的新方法,并在CO2电催化还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Fast Screening for Cu-based Bimetallic Electrocatalyst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C2+ Products on Magnesium-Cop...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在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支持下,本研究联合使用了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NO2)观测。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氮素作为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在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有关黑土区水稻对不同来源(土壤和肥料)氮素的吸收及其与产量变化关系的研究较少,CO2和温度双升高如何影响水稻根际土壤氮矿化和相关微生物作用机制也仍不清楚。
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简称CCUS)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时代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CO2还原转化为增值产物(如太阳燃料),是实现低碳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半导体—微生物杂化体系,通过利用半导体材料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电能,同时结合微生物体内高效的CO...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