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植物化学相关记录943条 . 查询时间(0.916 秒)
2023年8月2-6日,由欧洲植物化学会、亚洲植物化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协办的第七届医药与食品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学术研讨会(7-ISPMF)在北京举行。大会围绕医药与植物化学物质这一主题开展主旨报告、分论坛、研究生论坛等129场全英报告。共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630位代表、学者和研究生参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组通过绘制杂薰衣草(Lavandula × intermedia)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综合解读了杂薰衣草的两套亚基因组(LX-LA和LX-LL)特征,从全基因组层面证明了其为狭叶薰衣草(L. angustifolia)和宽叶薰衣草(L. latifolia)的杂交种。通过分析杂薰衣草两套亚基因组及亲本基因组,发现全基因组复制和转座子插入促使狭叶薰衣草和宽叶薰衣草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利金研究组基于前期对于类囊体腔酸化的研究,推测可能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弱酸抑制了光合作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首先通过使用叶绿体呼吸突变体ptox2、nda2和ATP水解突变体FUD50,黑暗条件下添加弱酸发现可以致其类囊体腔酸化,分别排除了黑暗中类囊体腔的酸化是由叶绿体呼吸和ATP水解导致的论断。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类囊体腔内的酸化程度与无氧...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黄莉莉团队揭示了半枝莲中克罗烷型二萜骨架的生物合成途径,为克罗烷型二萜生物碱下游代谢途径解析和代谢工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
王强,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浙江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植物化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多项转化产业应...
中科院植物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结合室内光照和微生物降解实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热融湖塘DOM微生物降解对光照的响应机制。研究人员发现,DOM含量高的热融湖塘中光照对DOM微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强。并且,光照对DOM微生物降解的促进效应主要由光照产生的芳香类化合物驱动:光照产生的不饱和、芳香类化合物越多,对...
2023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团队在ACS Catalysi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Class I Diterpene Cyclases Producing a Tetracyclic Cephalotene Skeleton in Plum Yew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三尖杉属植物二萜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萜类环化酶,揭示了三尖杉烷型二...
长期刈割可造成天然草地植物的矮化,从而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植物微生物组在植物对抗扰动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长期刈割及其引起的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如何影响草地植物的相关微生物组仍缺乏系统性理解。
2023年3月28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正式发布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李德铢研究员、许建初研究员再次入选该榜单。该榜单自2015年发布以来,孙汉董、李德铢已经连续七次入选,许建初连续三次入选。
萜类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天然产物。一些萜类化合物(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另一些(如单萜、二萜植保素等)则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作用。很多萜类化合物还是重要的药用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等)。在这些化合物的合成途径中,其链长受到不同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决定。异戊烯基转移酶中的法尼基二磷酸合酶(FPPS)在细胞质中产物C15的代谢中间产物FPP,用于合成倍半萜(如青...
螺[4.5]癸烷结构片段广泛分布于倍半萜、倍半萜二聚体、二萜、三萜、四环素类抗生素、生物碱等类型天然产物中。在合成此类天然产物的研究中,发展了许多构建这一结构片段的方法,包括Heck反应、Diels-Alder反应、克莱森重排以及Aldol缩合等反应策略。香茶菜属植物因富含结构类型复杂多样且活性显著的二萜类化合物,成为了天然产物化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植物类群。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赵云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有活化石树种(银杏、珙桐等)的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时空情景下。利用BT/IT融合技术和生态基因组大数据,构建银杏基因库,研究种群调节机制的进化成因和遗传基础,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进化、性别决定和性二态性的进化、次生代谢进化,精准指导孑遗/濒危树种和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
吴忠长,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磷信号调控和砷解毒机制。教学课程:本科生课程:(1)分子生物学(乙);(2)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实习。研究生课程:(1)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2)现代生化仪器分析与检测技术。
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芪类结构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提高植物抵御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对人体也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葡萄是少数能够合成白藜芦醇的植物之一,也是人们获取天然白藜芦醇的重要来源。但在大多数葡萄品种中白藜芦醇含量很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白藜芦醇的合成除了与葡萄本身的遗传背景有关外,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芪合酶STS是白藜芦醇合成的关键酶,但是STS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环境的响应...
2022年9月23日,我院郭岩教授团队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ALT OVERLY SENSITIVE 1 is inhibited by clade D Protein phosphatase 2C D6 and D7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SOS1的一类负调控元件,D类PP2C磷酸酶D6和D7。他们可以依赖自身磷酸酶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