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化学 Co相关记录492条 . 查询时间(0.332 秒)
氧心羧桥异三核过渡金属簇合物[Fe2MO(CH3COO)6Py3].Py(1,M=Mn;2,M=Co;3,M=Ni)和[Fe2MO(CCl3COO)6(THF)3](4,M=Mn;5,M=Co;6,M=Ni)电子光谱的研究。
采用两相法合成出含活性组分Au的辛烷基硫醇单层保护Au纳米粒子(C8AuNPs)的正己烷溶胶, 用“逐次浸润”法将C8AuNPs负载在γ-Al2O3上, 经真空干燥及活化处理制得Au/γ-Al2O3催化剂. 所制得的Au催化剂前体C8AuNPs/γ-Al2O3表面Au粒子平均粒径可控制在2-3 nm范围内, 且分布比较单一; 催化剂活性评价600 h后, 其表面Au的粒径仍主要分布在2-4 nm...
采用XPS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Cu3/2PMo12O40改性Raney Ni和Raney Co的表面状态,结果表明,Raney Ni和Raney Co表面上的Cu3/2PMo12O40分子中的Cu2+和Mo6+发生了很大变化,Cu2+被还原为Cu0,而Mo6+被部分还原为Mo5+和Mo4+.这些变化可归因于Raney Ni和Raney Co在制备过程中表面吸附的活泼氢所致.由于Raney Ni表面吸...
表面扩散对CO氧化反应一级相变点的影响:蒙特卡罗模拟。
Ho3+对吸附CO电化学氧化的促进作用     CO  Ho3+  Pt  电氧化       2009/12/25
研究了吸附在Pt/C催化剂上的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Ho3+对CO在Pt/C催化剂上的电氧化都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吸附Ho3+的存在减弱了CO在Pt/C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其次,在中性溶液中,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促进作用比在酸性溶液中大.第三,无论在酸性还是中性溶液中,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发挥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促进作用...
在经典复合电沉积机理基础上,考虑到粒子与电极表面之间的多种作用力,以吸附强度来表征粒子与电极表面的作用力大小,根据粒子在电极表面的临界吸附强度,把粒子的吸附分为有效吸附和非有效吸附.当吸附强度大于临界吸附强度时,粒子能被有效吸附嵌入到沉积层中,粒子被有效吸附的概率和平均吸附强度有关.建立了相应的复合电沉积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α-Al2O3与Co-Ni合金的复合共沉积体系中,在电流密度为1~20 A...
钯II催化CO/乙烯共聚加压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课件第8章 Ni-CO
甲异羟肟酸(FHA)是有望用于乏燃料后处理的新型无盐络合剂。用5分子筛填充柱与热导池检测器(TCD)联用的气相色谱法研究了HNO3 0.2 mol/L FHA辐解产生的H2和CO。H2的分析是以Ar作载气,柱温为85 ℃,TCD温度为120 ℃; CO的分析是以H2作载气,柱温为50 ℃, TCD温度为80 ℃。研究结果表明,H2的体积分数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HNO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O只...
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考察了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PDEA)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HMAA)与DEA的共聚物P(DEA-co-NHMAA)稀水溶液相分离行为. 结果发现,当P(DEA-co-NHMAA)中NHMAA的质量分数小于5.25%时, 随着NHMAA含量的增加, 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TLCS)下降;当NHMAA的含量大于5.25%时,随着NHMAA含量的增加,其TLCS上升;与...
颗粒膜;电沉积;相分离;巨磁电阻;超顺磁性
通过直流电沉积方法,以多孔阳极氧化铝(AAO)为模板,在室温下成功制备出一维非晶态Co-Pt合金纳米线有序阵列. SEM和TEM分析表明:纳米线长度均约10 μm,直径35 nm;纳米线在阳极氧化铝模板孔内互相平行. XRD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线为非晶态结构,经过700 ℃退火处理后则转变为面心立方(FCC)多晶结构. 采用VSM(振动样品磁强计)对退火处理前后样品的矫顽力和剩磁比进行研究,结果表...
以无机非金属粉煤灰空心微珠为芯材, 利用化学镀工艺对其表面进行金属化改性, 可以得到表面完整包覆的导电粉体, 该粉体具有中空, 质轻, 粒度细, 高强度, 耐高温, 导电性能好等多种优异性能, 可部分代替金属和铁氧体微粉作为电磁波吸收剂. 采用SnCl2和PdCl2进行敏化-活化处理后, 在空心微珠表面化学包覆Ni-Co-P合金层, 利用XRD、EDS、SEM和镶嵌金相等方法对样品进行形貌观察和分...
用化学还原法、胶体法和Adams法制备了PtMo/C电催化剂, 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CO电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T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 胶体法制备的催化剂颗粒在载体炭上均匀分布, 颗粒粒径约5 nm;由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颗粒尺寸较大, 而Adams法制备的颗粒尺寸达数十纳米, 并有严重的团聚现象. CO消除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 三种制备方法中胶体法制备的PtMo/C催化剂具有...
运用INDO-UHF计算方法研究了CO(Ⅱ) Schiff碱的载氧特性,结果表明,Co(Ⅱ)与O_2的作用是通过σ键组合,并具有较明显的反铁磁性耦合作用, 论证了作为第五轴向配体在可逆载氧过程中的必要性,对比研究了Co-N_2的相互作用. 计算表明,CO(Ⅱ)的Schiff碱络合物可能作为氧氮分离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