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历史学 史前相关记录243条 . 查询时间(0.403 秒)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史前骨针研究》(Chinese Prehistoric Eyed Bone Needles: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在国际知名的考古与人类学杂志《世界史前史期刊》(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发表。王伟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骨针是一种小型的骨制工具,表面经过抛光...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重点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展开论述。
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遗址坐落在长江南岸大荆湖西南隅的一处台地上。2018年,为推动“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七星墩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2018年调查面积20平方公里,钻探面积1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2019年调查面积10平方公里,钻探面积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现将2018...
凌家滩玉版等重要遗物揭示出先秦文献记载的天极观念在史前时代已经出现,要点包括天极为天体的中心,可以用八角星纹和纽结纹表示;神鸟和猪这两种动物与天极运行密切相关。这为识别中国史前陶器图像反映的天极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综合各遗址资料,这些图像或以十字线、多芒星、多射线等表现天极为方向之起点,或以纽结纹表现天极为天体运行网络之枢纽,或以弧线表现围绕天极的旋转,并有飞鸟环护、獠牙兽面、尖顶建筑等内容。对这...
2020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发布。井头山遗址是浙江境内首次发现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随着河南灵宝城烟遗址发掘的推进,一座制陶业特征显著的仰韶早期聚落揭开面纱,房址、陶窑、经淘洗加工的细泥块及大量草木灰、烧土等,为研究仰韶早期山区小遗址的聚落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公元前3500年“环黑海冶金区”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早期,在黑海北岸的罗马尼亚和乌克兰草原地区开始出现石头建筑遗存,进入青铜时代中晚期的Sabatinovka文化阶段更加普遍。进入公元前3000年之后,中国北方地区的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地区开始出现用石材作为原料并运用一定的技术砌筑建筑墙体,一般将这类遗址称为石城聚落;进入公元前2300年之后的龙山时代晚期,陕北和晋西北地区石城聚落大量出现,从建筑规模和...
吕梁山中段是我国重要的第四纪黄土发育区之一,涵盖范围广阔。从河流流域看,属汾河上游及其支流(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经区域,地貌形态既有沟壑纵横的黄土堆积区,也有汾河冲积形成的河谷地带从行政区划上来讲,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区域及整个吕梁市。古交市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位于太原市西部,穿越西山即进入古交市辖区。
卢保山遗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丁家城村的卢家湾东段台地,西临南茅运河,北距县城500米。遗址地处洞庭湖区腹地,保存状况较好,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2019年4月底,为配合基本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调查勘探工作。经初步调查发现原项目范围内涉及5处文物点,分别为:卢保山遗址、丁家城遗址、曹家台遗址、坟山坪遗址、南县733电台。前4处古遗址为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南县733电台为近现代重...
近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刚察县文旅广电局邀请陕西考古专家张建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贾鸿键在青海湖北岸进行调查,在刚察县发现了彩绘手印岩画,这在青藏高原尚属首次。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本文对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分期进行了介绍,列举了其彩陶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期彩陶的多种相似性。因为在此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没有发现可以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还难以断定这样的相似性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但造成相似性的原因和...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临近黄河的一处台地上发现距今约4300年-4000年的城址。据了解,这是目前内蒙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城址。这个被命名为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的史前时期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浑河北岸,站在遗址南侧清晰可见浑河水自东向西流入黄河。这一考古发现是国家文物局重大考古项目“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课题的重要成果。
“青年地学论坛”是由青年地球科学家发起,以杰出科学家为顾问,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为参与主体而搭建的自由、平等、争鸣的交流平台。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于2019年10月12-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会议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承办。会议共开设十九个主题、一百余个专题。南京师范大学贾鑫副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左昕昕副研究员在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知名红山文化专家刘国祥9月1日提出,作为红山文化核心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史前文化高度繁荣,很可能一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第六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当天在敖汉旗开幕,刘国祥在会上做《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两个文化高峰与中华龙探源》主题报告时作出上述表示。他指出,考古研究发现,敖汉旗境内兴隆沟出产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小米,已在史前传播到欧洲,敖汉旗兴隆洼史前遗址出土...
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田野调查工作日前顺利结束。此次科考新发现26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其中13处具有文化层的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调查工作属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项目”之一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安全”。此项科考专题田野调查工作于6月5日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