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历史学 史前相关记录244条 . 查询时间(1.187 秒)
本书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考古报告,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不招寨和河阴县等地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收获,其中既有工作方法介绍,亦有大量的地层和遗迹、遗物描述,还包括不少遗址地貌环境背景记述与分析。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多样的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人群。自有人类以来的数百万年间,人类自身及其文化、社会总体呈现“进化”的趋势。但在世界不同地区,社会进化的速率和表现方式是不一致的。就中国而言,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发展传统,而这些几乎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收录了作者以往发表的21篇考古学论文,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聚落与社会方面的研究,对史前考古,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许多前沿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成体系的认识,对于促进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承办2022年冬奥会的张家口赛区,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地带。张家口市北部与南部的巨大海拔落差,造就了多降雪的气候区,使之成为雪上运动的理想之地。而在历史记载中,张家口地区还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北农业人群的分界地带,南部的太行山——燕山山间河谷,历史上主要被农业人群占据,游牧民族时而南下;北部的坝上高原,则长期被匈奴、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占据,基本没有定居聚落和农业活动。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杨玉璋教授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7.3-6.8ka BP)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相关成果2022年1月19日以Starch grain ana...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年12月16日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出土大量石器、兽骨、陶片等,这对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遗址内共发掘仰韶时期灰坑98座,窑11座,房址2座以及明清墓葬6座,出土大量陶片以及石器、骨器、兽骨等。
在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博物馆旁的“考古百年”大型浮雕墙前,沿着标注的时间轴前行,从1921年“起步”,走过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搜寻贾兰坡、袁复礼、郭宝钧、梁思永、李济、夏鼐等在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熠熠生辉的前辈学者,历史的脚步在此回响。正如浮雕墙上的前言所述:“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几代考古学者在中华大地上孜孜以求、薪...
哈密盆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自然环境几乎能够涵盖新疆主要的环境类型。同时,哈密盆地作为进出新疆的东方要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活面貌,并在食谱中留下清晰的痕迹。由于缺乏系统的生业模式研究,此前,学术界根据这一地区考古遗址中陶器普遍不发达、几乎不见农业生产相关工具、墓葬中墓主人身着皮毛制品下葬、随葬的动物以羊为主等现象,一般认为哈密盆地史前人群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食物以畜...
受疫情影响,厦大考古2019级本科生田野实习队伍仍然未能出发。在上一期王新天老师介绍马道坪遗址已有成果基础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在更大的区域考古背景下,更深入地理解实习项目的文化内涵,2021年10月9日上午,闽江学院历史系黄运明副教授受邀做题为“闽北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在线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葛威副教授主持,浦城县博物馆馆长毛建安及工作人员、厦门大学历史系张闻捷、王新天、付琳、魏凯、刘翀等老...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是在荷兰格罗宁根(Graningen)的庇斯(Pesse)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因为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浙江已发现3条保存比较好的史前独木舟,分别是萧山跨湖桥独木舟、余杭茅山独木舟和余姚施岙独木舟,是我国考古发现明确的史前独木舟的唯一省份。
本书为配合吴中博物馆展览“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的同名图录,收录了环太湖地区以草鞋山、东山村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近200件(包括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展现了自古以来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
2021年7月27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发掘的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具备调节室温功能的房址,经考古人员判定,这是一处史前时期的“空调房”。
2021年5月28日晚,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泓教授在厦门大学南光-101成功举办“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以哈民忙哈遗址的古人口学研究为例”的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张闻捷教授主持。朱泓教授首先介绍了哈民忙哈遗址的概况。哈民忙哈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处西辽河平原中...
2021年5月27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主任刘建国研究员为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研究”的精彩讲座。华侨大学王怡苹和王琳老师、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新天、葛威、付琳、魏凯、邓婉文、刘翀等老师及考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5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七星河流域聚落分布及人地关系、江汉平原重要聚落人地关系分析、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分析和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