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库 >>> 抗战特色库 >>> 文化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文化相关记录2882条 . 查询时间(6.022 秒)
金牛山上打胜仗     金牛山  打胜仗  抗日战争       2021/4/20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民间歌谣。1941年4月17日,新四军二师十二团正在皖东六合的金牛山驻地休整,日伪军七百余人分两路进行偷袭。新四军运用罗炳辉副师长的“梅花桩”战术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后,将敌反包围于金牛山东南之田洼中,毙伤日伪军五百多人。歌谣歌颂了新四军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
1938年春,东北军57军112师中共地下工委,派赵志刚、王国栋、李欣等同志来日照、涛雒、下元一带,在秦寄萍、秦亢青兄弟俩协助下,动员城镇青年学生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最早响应的有牟友民、丁君谦、王志超、丁勋南、郑炎、郑怡等人。他们又动员了与自己相识的青年学生,组成了“日照县抗日民众自卫联合会”,下设涛雒、高兴、巨峰、安岚、碑廓等区分会。县的领导机构简称“区联会”。区联会把青年学生组成宣传队,并以此为...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宿州一带的民间歌谣。歌颂淮北抗日根据地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与日伪顽军英勇作战的丰功伟绩。
朱瑞创办太行山剧团     朱瑞  太行山  剧团       2020/6/5
1937年12月,朱瑞奉上级指示,创建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招收进步青年,传授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知识。1938年2月,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后改名八路军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迁至陵川县。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在陵川期间共培训了400余名学员,很多学员被分配在太南、豫北及陵川战斗和工作,为创建太南和晋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二十九军官兵在喜峰口用大刀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全国为之欢欣鼓舞。当时在上海参加救亡运动的麦新受到鼓舞,奋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并迅速在二十九军中流行。1934年,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亲自将该曲定为二十九军军歌。本文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宋哲元外甥女,使用二十九军将士的采访和回忆资料撰成此文。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除在一线作战的军人外,中国妇女老少都积极地投入抗战。妇女也是抗战期间不可忽视的群体,抗战期间全国各地出版了不少妇女刊物,这些出版物积极宣传抗日,团结妇女力量。众多妇女为抗战奔走呐喊,今天让我们回顾那些令人铭刻于心的动人篇章。
抗战时期日照的教育(图)     抗战时期  日照  教育       2021/1/19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动员群众、团结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它同其他政治、经济、军事战线一样,在建立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知识水平,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抗日热情,粉碎和抵制日、伪的奴化文化,日照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各级干部和抗日骨干的政治文化素质和能力。1940年,日照...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不断好转,日照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宣传政策,日照各抗日根据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具体措施,促使抗战文化宣传事业在各地得以广泛、深入的开展。
《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后迁广州,再迁桂林。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救亡日报》于2月28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24日被国民党政府查禁,被迫停刊。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宿州一带的民间歌谣。1939年5月,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带着新四军游击支队民运科长刘作孚侦察临涣城日伪据点。后当地百姓根据这一事件编成这首纪事歌谣。反映张爱萍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机智和艰辛。
反顽五更调     东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  抗日武装       2021/4/20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宿州一带的民间歌谣。歌颂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股北区长赵一鸣领导军民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和汪伪军队六路“扫荡”的英勇事迹。赵一鸣(1908—1983),安徽宿县(今宿州市)人。1927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共青团宿县县委委员、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参与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担任股北区长、中共宿东县委委员、宿东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仅晋察冀根据地所办的报刊就有几百种。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子弟兵报》、《冀中导报》等,期刊有《晋察冀画报》《战线》《抗战生活》等。这些报刊成为时代号角,凝聚起千百万民众的抗战信心,鼓舞了千百万民众的抗战热情。 那么,在敌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这些报刊是怎样出版的呢?我们选取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和期刊...
1936年,茅盾等知识分子受苏联作家高尔基启发,萌发了书写“中国的一日”的想法。他们选择1936年5月21日这个日子,号召全国的普通人拿起笔来,记录自己一日的生活,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中国的全盘面貌。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种“一日史”的做法,将时间的维度浓缩到了极致,也导致了其他历史维度的变化——“人物维度由社会精英变成了平民百姓,由庞杂的个体行为构成无数的社会角色;事件维度由重大社会现象变成了日常...
长篇纪实文学《父亲的军装》日前出版。这部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军医在军队中的成长和蜕变,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淞沪抗战的细节以及挺进大别山的细节。书的主角是现年103周岁的徐成沄,抗战勋章获得者,徐静蕾的祖父。作者为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这本书讲述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系”。
习仲勋创办《关中报》     习仲勋  创办  关中报       2020/6/5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更好地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摩擦斗争,时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分委机关报。他的提议得到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的同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