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毒理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毒理学相关记录627条 . 查询时间(2.265 秒)
在新药发现早期开展发现毒理学研究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高内涵分析(HCA)是基于高效新药筛选需求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基于活细胞、多参数、实时、高通量,能够实现化合物多种生物活性、毒性的早期、快速地检测,为发现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目前,HCA已用于多种靶器官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血管毒性、生殖毒性等检测以及毒理学分子机制的研究,本文就HCA在新药发现毒理...
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对原代培养大鼠脑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8 d的SD大鼠脑海马神经细胞,利用老化的Aβ25~35 1、10和20 μmol/L对其染毒,分别观察染毒后24、48和72 h时海马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随着染毒剂量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开始变形、萎缩、神经元胞体模糊,突起变细、变短、分支减少,边缘模糊,...
Aim: To compare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efuroxime lysine, a new second-generation of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after intravenous (IV), intraperitoneal (IP), or intramuscular (IM) administ...
肝脏是化学毒物攻击的主要靶器官,线粒体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亚细胞器,是许多外源化合物最敏感、也是最早侵入的靶点。探讨化学毒物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代谢障碍及保护剂的拮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减轻氧化损伤、稳定线粒体膜功能、抑制线粒体钙超载、维持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和调节线粒体依赖性相关因子等方面对化学毒物造成的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相关保护机制进行了综述。
探讨重金属六价铬[Cr(Ⅵ)]的体外肝毒性。方法 L-02肝细胞经Cr(Ⅵ) 0, 2, 4, 8, 16和32 μmol·L-1分别染毒12, 24或36 h后,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荧光光度法分别对腺苷酸转运体1(ANT1)mRNA表达水平和活性氧簇(ROS)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Cr(Ⅵ) 32 μmol·L-1处理细胞12和24 h后,ROS水平明显升高,而处理...
探讨长期应用大黄及其总蒽醌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 8周龄SD大鼠50只,分别ig给予大黄水提取物(RWE)0.3, 0.6, 1.2 g·kg-1及大黄总蒽醌0.1 g·kg-1,每天1次,连续30 d。取睾丸、附睾称质量,检测精子数量、活动率及畸变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免疫组化SP法检测睾丸Bcl-2, 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用短期给药(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和长期给药(利用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的大鼠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雄黄的遗传毒性,探讨利用长期毒性试验或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用动物进行遗传毒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小鼠ig给予雄黄0.25, 0.5和1.0 g·kg-1, 每天1次,2 d后,取骨髓细胞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利用生殖毒性Ⅰ段大鼠ig给予0.125, 0.25和0.55 g·kg-1,雄性连续给药...
探讨铀矿尘所致人支气管细胞BEAS-2B细胞DNA损伤以及茶多酚二甲亚砜合剂对细胞的防护作用。方法 BEAS-2B细胞中加入铀矿尘、铀矿尘+茶多酚、铀矿尘+二甲亚砜、铀矿尘+茶多酚二甲亚砜合剂染毒24 h后,通过检测微核和多核细胞观察染色体损伤,彗星实验及H2AX蛋白磷酸化检测DNA的损伤,多核细胞法检测细胞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突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EAS-2B细胞经铀矿尘...
探讨大蒜素(allicin)对慢性铁中毒大鼠氧化应激与肝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饲喂基础饲料)、慢性铁中毒模型(饲喂高铁饲料)、正常+大蒜素40 mg·kg-1、慢性铁中毒+大蒜素30 ,40和60 mg·kg-1组,每组6只。持续饲喂6周后,取血及肝、结肠和肾组织用试剂盒测定铁含量、总铁结合力、丙二醛(MDA)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近年来涉及系统生物学的毒理学研究已日渐兴起,在整体性、动态性、网络调控性的内涵下,关注外来物质对机体的损伤评估与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涉及机体网络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使得对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应用计算与实验系统生物学,药物毒理学研究在生物组织扩大到多重尺度网络分析,并由此说明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系统毒理学依靠实验"组学"技术,在大量可变因素中能测量多重变化,通常在全基因组水平建...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糖尿病(DM)大鼠脾细胞凋亡和免疫因子的影响,为NAC在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及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DM组和NAC+DM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DM大鼠模型,灌胃给予NAC,于给药结束4周末断头处死,分别采用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荧光标记、PI单标记和PE标记TCRαβ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TCRα...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是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多种中药能抑制或诱导CYP3A, CYP2C等亚型活性,而影响中药代谢,其中抑制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CYP1A2和CYP2E1等参与了中药前毒物的活化引起毒性反应。CYP参与中药代谢性相互作用,故可通过对CYP抑制或诱导作用的分析,研究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或配伍禁忌的毒性(增毒)作用;应重视研究中西药合用引起不良反应的CYP作用。本文综述...
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两大公共卫生问题。HIV-Tat蛋白和甲基苯丙胺滥用均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变性、坏死和凋亡,并且甲基苯丙胺和HIV-Tat蛋白对神经元损害有着显著的协同作用。但协同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综述系统综述了甲基苯丙胺和HIV-Tat蛋白的协同神经毒性及其可能的毒理学机制,以期为HIV阳性的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与脑缺血发生密切相关,但生理水平的NMDAR却具有神经保护、抵抗损伤的功能,并且在突触可塑性及突触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功能的双面性正是使用NMDAR拮抗剂治疗脑缺血、卒中等疾病临床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深入了解NMDAR及其介导的促神经元存活或死亡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在不影响促神经元存活以及突触可塑性通路前提下,选择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