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种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种群生态学相关记录234条 . 查询时间(2.234 秒)
卷期页码:第27卷 第3期 (2006年3月) P.293 文章编号:1000-0887(2006)03-0293-07 具有生态位构建作用的种群进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李自珍1,韩晓卓2,李文龙3 1.兰州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3. 兰州大学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依据...
摘要 朝鲜淫羊藿(EpimediumkoreanumNakai)为重要药用植物资源,由于种子繁殖问题较大,而尚未实现真正的人工栽培,野生资源在长期过度利用中已遭到一定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的有性生殖能力较弱,平均开花和结果率分别不超过8%和6%,最低开花和结果率均在次生杂木林下,分别仅有2%和0.8%。朝鲜淫羊藿主要以无性繁殖维持种群更新和增长,其中,2龄根茎无性繁殖活力最高,其产生的潜...
本文提供了1978-1985年美国亚利桑Chihuahuan荒漠旗尾更格卢鼠(Dipodomys spectabtis)种群的密度,体重、繁殖、扩散和寿命的标志重捕资料。较长的寿命、较重的体重、低繁殖力和喜巢行为标志着它的灵播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使该鼠的种群密度适应荒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还比较了与旗尾更格卢鼠共同生擂于同~ 地区的同属物种麦利阿姆更格卢鼠(Merriams kangaroo r...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 ,种群密度55.6只/km2 。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 0.74±0...
根据我们收集的106个林麝头骨,依据其骨片愈合情况及牙齿的磨损程度和饲养观察进行年龄鉴定。用曲线拟合法估计各年龄阶段的存活情况,拟编出该地区林麝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1.林麝种群可划分为5个年龄组,即幼仔组、少年组、成年I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2.用曲线描合法估计出林麝各年龄阶段(t)相对于幼仔产出时的存活率(P(t)),当t=0时,P(1)=1O0;当2.5≤t≤20时,P(t)...
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统计参数为基础,根据非密度制约Leslie模型及具有密度制约反馈的标准Leslie修正模型,分别预测了该种群在1982-2001年间的发展趋势。在菲密度制约条件下,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在密度制约存在肘,种群增长趋于平衡状态,且存滔率密度制约较繁殖率密度制约对种群的作用更大。存活率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年龄结构均为Leslie分布,...
本文用6年半的标志重捕资料、夹捕解剖和人工饲养资料说明了川西平原大足鼠的存活和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多数个体首末两次被捕的时间间隔小于4个月,雌雄寿命分别为12和15个月,雄性长于雌性。有90%的成体在其活动中心运动,平均运动距离雄雌分别是39 m 和35m;有10%的成体发生扩散,离开它们的活动中心,平均扩散距离雄性和雌性分别为115 m 和140m。我们所获得的关于大足鼠生活史的长期资料,说...
我们利用标志重辅、夹辅解剖和笼养等三种方法于1989年1月至1995年6月对川西平原的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小、生长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种群密度最高11.3只/ha,最低0.72只/ha,平均3.6只/ha,并显示出与农作物相同的季节变动特征。雌雄性比由幼年组和亚成体组约1:1到成体组1:0.78到老年组1:0.53。雌雄个体的平均质量分别为0.136㎏和0.114㎏,两性的个体质量和后足长有明...
摘要: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方法(三次指数平滑法),并结合季节指数法,建立了板齿鼠种群数量中长期预测(6个月~1年)的时间序列模型,依据1991年11月~1993年l2月在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里波水管理区对板齿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数据.分别预测了1994年和1995年板齿鼠种群数量的发生,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6.56%。
对于非捕食被捕食(食饵)生态系统,强弱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影响.在不考虑栖息地毁坏的情况下,引进双向竞争机制,将Tilman的单向竞争模式推广为n集合种群双向竞争模型,并对6-集合种群的竞争动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态,种群竞争共存的条件是其竞争能力与扩散能力呈现指数型负相关关系,竞争的结果使物种的强弱序列发生变化;物种竞争排除与共存受迁移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很大,在局域斑块...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4和6 h 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 (TN1)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 (RHT)上,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1/RHT 比值相对稳定,将2 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
于1997年、2000年和2003年在云南西双版纳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种类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西双版纳常年发生.当年11月至次年2月,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3月以后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至6~7月形成一个种群增长高峰,此后至10月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析表明,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化的重要因子是温度、降雨量和寄主种类.西双版...
摘要2001年2月~2002年3月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对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水(30和80 cm层)和溪水中的沉积元素进行监测,拟通过不同水相元素浓度的比较及相关关系分析,揭示系统的营养循环功能状况以及对区域化学条件变化的响应,阐明因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冠与大气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穿透水中Mn2+、Sr2+、K+、Mg2+、Ca2+浓度。水与土壤作用后,极大地提高水相...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