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地质学相关记录176条 . 查询时间(2.54 秒)
地球之所以独特,在于她是太阳系唯一有海洋、湖泊、河流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是行星宜居的标志,因此行星是否有水是太阳系与系外生命探测的首要目标。我们所熟悉的水(H2O),它在1个大气压强下,100℃时会变成水蒸汽,在0℃时会结成冰块。更广义上的水还包括含水矿物中的氢氧根(OH)等结构水、以及其他形式的氢(H)。这类型的水可以很稳定存在于矿物中,只有加热到很高的温度,甚至熔融时,才以水分子的形式被释放...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从出生到现在都与地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月球的成因和演变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早期状态和可能的后期演变,有助于理解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地球上没有的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乃至太阳系特性的认识,并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造山带是板块构造中最为活跃的单元。通常,一条造山带新生于刚性板块间的汇聚和挤压作用之下,在板块碰撞拼合之后,由于其身处板块内部,会因为风化剥蚀作用逐渐地销声匿迹。几千万或几亿年之后,在外部新的板缘构造体系的驱动下,这条古老的造山带会再次活动,形成高耸的山脉,称为重生。造山带的“新生与重生”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的普遍现象,然而驱使造山带“旋回式”演化的动力如何持续与继承是当前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争议性问题。...
在地质时间尺度(~1-10 Myr)上,地球的火山排气作用和硅酸盐化学风化会控制全球碳循环,进而调节地球气候。目前,造山活动(Edmond, 1992; Raymo and Ruddiman, 1992)、大陆弧岩浆活动(McKenzie et al., 2016)、热带地区弧-陆碰撞(Macdonald et al., 2019)等均被看作是全球化学风化通量的关键控制因素。在以往研究中,这些因素...
冰川与冰盖中冰的流动被广泛认为是由位错蠕变这一变形机制所控制的。位错蠕变是一种应变率与应力的n次方成正比,与晶粒尺寸无关的变形机制。过去,研究者广泛认为n的经验值为3。然而,更多的实验室数据发现n的值应为4。这种n值上的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研究者实验方式或数据采集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如图1,在peak stress(小形变量)采集的力学数据反映了材料在均匀、各向同性的显微结构下的流变学性质;而在flo...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唯一国家级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其资源成因与开发利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共和盆地高热流(102 mW/m2)的形成机制及其热源究竟是什么,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共和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局部熔融体,即是否存在岩浆热源?
冰川表面产生的融水大部分通过冰川裂隙和冰川竖井流向冰川底部,进而经冰下排水系统(简称“冰下水系”)流向冰川末端。在这个系统中,水压调节冰-岩界面的耦合,决定冰川的滑移速度。因此,水压对冰川和冰盖的稳定性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重大影响。冰下水压与融水在冰川下的流动路径有着复杂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水是流经冰下空洞主导(Cavity-dominated)、分散且低效的排水系统(Lliboutry et ...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板块构造”理论确立以来,俯冲带的形态、演化等方面研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俯冲带如此重要,可它是如何起始的,是自发还是诱发形成的,一直以来有争议。虽然大家倾向于认为板块俯冲始于洋内俯冲,但由于现今构造格局中典型洋内俯冲环境并不广泛存在,使得洋内俯冲起始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也存有较大争议。既然要研究洋内俯冲,显然目标就必须定位于大洋板片。除了大洋深海钻探之外,最容易获得大洋板片样品...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大小和密度与地球十分相似,因而常被认为是地球的姊妹星,对金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早期历史以及类地行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金星的观测还很匮乏,它的全球物理模型参数都是通过类比地球得到的。金星没有地球那样显著的板块漂移特征(Phillips et al., 1981),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存在停滞盖层(stagnant-lid)或周期性盖层(episodic-l...
角是反刍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其鉴定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期的反刍动物通常无角,而后牛科、长颈鹿科、鹿科和叉角羚科才逐步出现角。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这些反刍动物头上的角,可能源自相同的细胞基础;但是不同科之间角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十分显著,且化石类型亦是繁多,因此角是一次还是多次起源仍是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而发现新的材料并且梳理不同类群有角反刍类的系统关系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硅(Si)是地球中丰度第三高的元素,也是地壳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虽然高温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通常产生较小的Si同位素分馏,但低温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所导致的Si同位素分馏却十分显著。因此,全岩和/或矿物Si同位素已被广泛用作壳内重熔和壳-幔相互作用的示踪剂。锆(Zr)是高场强元素之一,也是后期蚀变和化学风化过程中最不活动的元素,其稳定同位素体系可以敏感地示踪硅酸盐岩浆系统的分异过程。
标准物质在微区地球化学分析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如定量校准、质量监控、仪器调试等,因此标准物质研制是微区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微区分析标准物质主要有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系列,德国马普协会的MPI-DING系列,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系列以及中国地调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CGSG系列。微区元素/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主要分为地质样品玻璃和人工合成玻璃。地质样品玻璃与测试样...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北部湖泊冰期延长,南部冰期缩短,这对冬春季湖面蒸发量有明显影响。由于缺乏观测资料,我们对高原湖泊冰期的湖泊热力过程知之甚少。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太阳亮度、大气氧浓度和地壳化学演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过去 35 亿年大部分时期地球表面一直保持着气候温和(Jaffrés et al., 2007)。气候的稳定使地球能够在数十亿年期间维系宜居性和复杂生命的增殖。通过调节大气的CO2水平,地球耦合的碳和硅循环内的反馈使这种稳定性保持着(Berner et al., 1983),例如大陆硅酸盐风化作用的反馈在风化过程中移除...
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和月球都具有类似的核-幔-壳结构,但唯独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长英质的大陆地壳。大多数情况下,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古老得多。最古老的陆壳岩石年龄高达40亿年,最古老的锆石年龄高达44亿年,而最古老的洋壳年龄不超过2.5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保存了更多关于地球地质演化历史的信息。大陆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场所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因此,大陆何时、何地、如何起源、增生、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