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金石学 铭刻学 甲古学 古钱学 美术考古 宗教考古 水下考古 专门考古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知识库 专门考古相关记录333条 . 查询时间(5.385 秒)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西周时期曾国青铜器(主要是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判断、纹饰、文化属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同时期的宗周地区青铜器文化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等,尽可能地对西周时期曾国的族属问题、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项目是在四川省文物局的领导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开展,拟利用三年时间,对四川省内约5万处的野外石刻文字和馆藏石刻文字进行全面调查与整理。本报告是“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项目出版的第一本考古调查报告,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广元市文物局、苍溪县文物保护中心联合撰写。
本书采用美术史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数座重要墓葬详细分析,是目前对拼砌砖画这类文物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本书立足于长时段、大区域的综合考察,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梳理,尝试建立起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的有序时空框架。在分区研究中,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将中原北方地区划分为四大文化区,分别为: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和洛水-渭水流域地区。在分期研究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墓葬演变步调与发展序列的差异性。在墓葬资料丰富、变化频繁有序的区域,建立完整、细致的...
本书在前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榆林窟第3窟这一营建于西夏时期的窟室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梵、藏、汉与西夏文文献记录的珍贵信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及其配置内涵。透过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西夏人对汉地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的虔诚信仰,对显密两种体系造像的熟悉以及对多民族文化借鉴、融合并积极创新的精深见解,而且窟内图像体现出的与河西地区西夏...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遗物中,陶器占有很大比重,它是古代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对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片不同颜色、不同纹饰的陶片,我们如何入手进行分类、分析?如何判断它们破碎之前是什么样子?用来做什么?怎么做成的?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作物之一,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2020年11月,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研讨会在浙江浦江隆重举行,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炭化稻谷,并且发现在遗址出土的陶片及红烧土块中掺杂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种种证据表明稻作农业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山遗址的稻谷遗存提供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驯化初始证据。
宝丰清凉寺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是汝窑遗址,2000年在清凉寺村发现了天青色汝官瓷烧造区。根据汝官瓷生产区与清凉寺窑址大窑区的关系,以及汝官瓷生产区的特点,表明汝窑是在高度发达的民窑基础上形成的贡御窑,是在北宋后期官府采购制度变革以后出现的由官方“置场”进行生产的,代表承包购买制度的手工业作坊。可能承担了“六尚局贡”的任务向宫廷贡瓷器。拣选后的瓷器仍可出售,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
青铜贮贝器,顾名思义,就是青铜铸造,用于贮藏海贝的容器。青铜贮贝器是滇青铜文化的独有器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代表了该地区青铜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和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是滇青铜文化的瑰宝。此类器物集中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古墓群的滇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是显示地位、权力、财富的滇国“重器”。
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论东汉帝陵南北兆域的形成     东汉  帝陵  南北兆域         2022/1/25
东汉历时196年,共建有12座帝陵,除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其余11座帝陵均位于河南洛阳市附近,分为邙山和洛南两个陵区,被称为北兆域和南兆域。前者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的邙山山麓,后者位于偃师市的万安山北麓。东汉帝陵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两个兆域?这涉及到帝陵的选址。以往学者在探讨帝陵地望及墓主的时候,会旁及到选址原因,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该问题的系统专论,本文拟在总结学界关于东汉帝陵墓主研究的基础...
《东川玉碑地遗址(2013年度)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作者:杨薇、蒋志龙、陈雪香。该文刊于《中国农史》2020年第1期,总第166期,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的成果之一。
以京津冀地区已发掘汉墓的资料为基础, 运用考古学的视角与方法, 根据汉代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墓葬形制与规模大小, 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四个经济区, 并以墓葬中出土的农具、陶器、钱币等实物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该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具体情况, 最后结合自然条件、政治、交通等因素, 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进行了推测。
《晚中新世西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上升及其古环境对古猿多样性的影响》作者:李仕虎(通讯作者),吉学平,Terry Harrison,邓成龙(通讯作者),王世骐,王黎锐,朱日祥。论文于2020年5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刊物《Paleogeography,Paleoclimate,Paleiecology(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杂志,第553期,第1-14页。
北部湾沿海广泛分布着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贝丘和沙丘遗址,这些遗址的生业方式为利用海洋资源的混生渔捞狩猎采集经济,稳定的海洋经济在生业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凸显出鲜明的海洋性文化特征,构成了北部湾早期海洋性文化的主体。北部湾沿海早期海洋文化存续于距今7000-4000年,其特点是对海洋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开发。北部湾沿海的早期海洋文化是在本区域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早期采集狩猎人群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