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语音学 语法学 语义学 词汇学 语用学 方言学 修辞学 文字学 语源学 普通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普通语言学相关记录4345条 . 查询时间(3.201 秒)
闽南方言“不通”的出现早于“卜通”。前者在嘉靖刊戏文里已经出现,后者始见于万历年间,随即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再度出现。其中的肯定词“卜”和否定词“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分别对“通”所进行的肯定和否定。从历史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卜”和“通”最初的组合是出于语用的需要,而“不”与“通”最初的组合则是出于表义的需要。这时,它们都是松散的结构。之后,“卜通”和“不通”结构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地进行着语义上...
摘要一直是学术话语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以往研究很少涉及文学类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及其语言实现方式。通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多维度分析方法,本文对600篇文学类和实证类语言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各300篇)的文体特征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实证类语言学论文摘要相比,文学类论文摘要在叙述性、指称明晰程度、劝说性和抽象性4个维度上都呈现出分值偏低的趋势。具体到语言实现方式上,文学类论文摘要倾向于使用一...
本批评话语研究采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对电影中的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反语言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社会方言变体,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3个层面表现出某些特殊的形式。2015年上映的《老炮儿》是一部家庭和兄弟情谊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本研究采集该电影的字幕作为研究边缘话语与文化翻译的社会语料。多数学者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以展示目标语(即英语)观众如何通过翻译来理解北京方言(源语文化),而对于影片反语言...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语用显化的运用存在缺乏与过度两种倾向,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语用显化与风格再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儿童文学翻译中语用显化的风格等效原则,即译者应充分把握原文语境中所包含的语用预设,通过强调或明示隐含信息来弥补目标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空缺与认知空缺,同时避免破坏原文中暗喻、悬念等文学创作机制,以再造原文中思维、情感和审美风格特质的预期效果,从...
本文简要考察了英语句法中的CP域、TP域和vP域形成的历时发展过程,发现古英语的CP域较发达,该域强大的话题化特征能够吸引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词组等各种成分前移;古英语的TP域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使用尚不稳定,随着中古英语助动词的形成和发展,TP域进一步稳定并削弱了强大的CP域,非限定动词已经难以进行V-to-I和V-to-C移位;vP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轻动词的v节点从屈...
汤姆诙谐句是英语中一种类似于汉语歇后语的文字游戏,它利用副词与陈述句之间的双关关系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在对汤姆诙谐句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本文发现经过5个步骤的形义推导,基准词可以与两种语义连通,一种是其字面意义,另一种是其非字面意义,表征为“一形两义”结构(即双关)。形义关系的多维性增加了“一形两义”结构的能产性。通过对基准词进行谐形、谐音、谐义的单一或组合形式的操作,可以产生形义表征的单个或多个中...
宾语隐形,即及物动词省略直接宾语,是动宾结构的一个特例,也是动宾结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的经验、情感、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宾语隐形是语用与认知因素共同促成的,构式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与压制使其成为一个意义的完型结构,语用因素如礼貌策略、经济性原则、教化功能等从多方面都影响到此类构式的形成和固化。因此,从认知与语用互动的视角来研究宾语隐形构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宾语隐形的认知...
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以探究老年人语言衰老问题为己任的老年语言学研究亟待开展。该领域有必要进一步从语用视角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兼具学理与应用价值。在对语用能力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成果,发现多模态、生命历程、浮现模型等新的理论视角陆续出现,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不足: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年人语用研究较少;对比研究较少,...
得体性是语言运用的首要特征,是交际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在分析得体性起源和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得体性的内涵,可发现得体性主要体现为话语是否与社会文化语境和社交语境相符合。而语用学研究将得体性视为理论构念,对得体性与语境之间关系的讨论兼顾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认为交际活动的意向性作为最基本的语用前提,使得体性构念和语境构念合为一体。这有助于更...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交往中难以避免的摩擦,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叙事表达方式,包含着民众对国族身份的想象和对现实的复杂情绪。本文采用幻想主题分析的修辞分析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观看视频《中国历代疆域变化》时如何共享国族的幻想。研究发现,他们通过对文明起源、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等符号的覆诵,以“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两个合法性话语编织修辞网络,使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
纳米出版物在细粒度揭示科学论文内容、规范描述科学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被运用于语义出版与语义组织等领域。但囿于纳米出版物在表征论断语义、实现论断间语义关联等方面的不足,现有纳米出版物未能多维度、多粒度揭示科学论文的语义特征与结构特点,由此限制了纳米出版物的应用与服务。
语用障碍问题涉及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现象,即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出现交流异常,可从心理层面进行解读,因为心理学的传统分类法是从知、情、意及社会化发展等领域去解读语用障碍儿童的心理运作机制。取效行为自然成为解决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有力途径。患儿在心理表征过程中,在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出现语用障碍,这恰好与取效行为的内涵相一致。本研究对语用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及执行功能障碍的心理运作机制进行解读,旨...
通过从机构设置、已发布标准、在编标准角度对国内外语言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国际语言服务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范围广,管理统一;(2)体系比较完善;(3)标准制定流程严谨,定期复审并更新;(4)标准的考核指标细化程度高,可实施性强,可用于直接认证。本研究同时对我国语言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特征进行了归纳:(1)与国际对口的国内机构未能和行业紧密结合;(2)集中于满足一些语言服务基本...
本文依据行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对语言服务和语言服务学科进行定义,并提出3个观点:第一,我国已经成为语言服务大国,但还不是语言服务强国;第二,我国应加快建立语言服务学科,促进从语言服务大国到强国的转变;第三,高校应为建设语言服务强国培养更多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
对于《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目前学界的认识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19世纪末期的成都方言;第二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成都周边的方言,或包括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片块方言;第三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反映当时成都话的文雅口语音。分歧的焦点在于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对比19世纪中晚期成都话相关文献可见,直到清末民初成都话的入声尚未完全消失,《西蜀方言》记录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