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伦理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伦理思想史相关记录276条 . 查询时间(1.058 秒)
探求和谐之道 共建和谐世界           2007/8/16
  2500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告别都城喧嚷,骑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道经》。"紫气东来"的传说、《史记》"老子修道德"的记载、周至楼观台的景观……都印证着古老的岁月和智者的足迹。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先人的思想却依然闪烁智慧的光芒。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对于我们探求和谐之道、共建和谐...
道 与 无 为 而 治           2007/8/16
  道德经第一章讲:体道,绝欲,以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太上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上讲“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无形、无情、无名,生育天地运行日月,生养...
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冶,不可得矣。”(《传习录》中,同上书,第79页)尽管宇宙之爱、万物一体之仁如此宽广和无限,但根据程颢和王阳明的说法,它仍然要从自我的身心转化出来。余论  最后,让我们稍微总结一下。郭店竹简的“身心合一”之“”,其构形和会意从直接表达的对自己的身体、身心的关心,到以此为条件的同情心的发生和立足于此而引申出的“爱”,既意味深长而又和谐美妙。在...
  近年来,哲学界在争论“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的问题,因为事关儒家伦理的历史考察与价值评判,故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法学界关于“亲情容隐”的反思,早于哲学界,颇值得哲学、伦理学界的同仁们重视。  我和友人曾与有的论者就“亲亲互隐”及由“亲亲互隐”引发的儒家伦理等问题展开了争鸣,详见《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刘清平文、第10期郭齐勇文、第12期穆南珂文,2004年第7期郭齐勇...
传统孝观念与当代民主政治           2007/8/15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成了“封建”、“落后”、“阻碍历史发展”等否定意义的词汇。传统孝观念被认为是“顺”的代名词,是制造和滋润专制的基础和土壤,所以传统孝观念也被看成是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文化心理障碍。传统孝观念是否是培养顺民的罪魁祸首、是否不能与现代民主政治不能相融呢?  一、传统孝观念的精神实质是爱,其拓展为博爱天下。这正是孝之价值所在。...
诸位领导、各位学者,上午好!我代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向能够接纳我们参与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国际儒学联合会、新乡日报社、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表示感谢!向各位学者的光临与支持表示感谢!向河南省有关领导部门、新乡市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与支持,表示感谢!向参与筹备此次研讨会花费心血和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是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编制和经...
其次是学校信用教育。从教育体制来看,学校信用教育的实施主要在“小学”和“大学”两个层次。“小学”教育是指儿童长到七八岁时“出就外傅”,入“小学”接受“蒙养”教育,一般至十五六岁。蒙养教育的载体是散布各地的乡校、村学、义学以及少数富人家中的家塾,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着重基本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1]小学信用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蒙学教材进行。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蒙学...
编者按: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界泰斗费孝通先生因病已于24日深夜逝世(详见今日A叠报道),本报记者昨日联系了费孝通先生的学生、好友,他们追忆了与费老交往中的往事。在这些记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学界大家的风范。  费老曾说过,他最大的幸福是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出了力。下图选自画册《费孝通》,上图为费孝通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
 人不可以不自爱  人不可以不自修  人不可以不自尊  人不可以不自强  而人断不可以自欺  以上五句话,乃张澜先生1942年写下的。先生时年70岁。  他将这五句话概括为“四勉一戒”。  是对自己的。是对儿女的。也是对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  何谓“有一点儿精神”?  我想,便是人应该自己对自己有种要求,有种原则吧?  人到了70岁的时候,还仍然...
《原道》           2007/8/15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纷争已有百余年历史,对待“仁义礼智信”也必然是见仁见智。在20世纪的前八十年,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一直是被否定、批判、打倒和革命的对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国确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文化发展战略从“革命”转向了建设,以往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习惯思维定势,也随着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核心五德:公仁诚义勤           2007/8/15
  道德德目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各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一罗列让全社会记住背出,同一道德体系中主要德目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选取处于核心位置的能够统摄、支配、辐射整个道德体系的“母德”“基德”作为核心道德,把它们突出出来,抓紧不放,不求立竿见影,务要一代复一代,持之以恒地教化下去。这种核心道德的教化不能经常变,不能没有连贯性,不能一阵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扎...
新 世 纪 中 国 德 育 之 纲           2007/8/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今治党治国思想新体系中的新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纲,对于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一代新人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否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德育之纲。治党治国思想新体系中的新内容  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治党治国思想新体系中的新内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如何将我们这个文明悠久、人口最多、经济...
试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007/8/15
  伦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有没有基本问题?如果有,是什么?对此我国伦理学界一直存在分歧。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认为,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道德意识与物质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对道德本质、规律、作用等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决定着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问题。第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谁服从谁的问题。...
简谈中华传统和谐观的批判继承           2007/8/15
 中华文化宝库里的和谐观,十分丰富,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其内涵进行过反复探讨和表述。《论语•述而》里记叙了有子对其老师孔子思想的描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为美。”虽然这里的“和”原意是指诗与乐的配合,在实际理解中却被长期移用到了社会领域,“和为贵”成为中国人调和人际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遵循。由此化生出的许多致生和谐的准则,例如人际交接尊崇礼尚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