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先秦哲学相关记录1101条 . 查询时间(0.385 秒)
汉代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一大盛事,其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内在理路。本文从分析汉代经学发展中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春秋繁露》与《白虎通》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分别对汉代的天道观、阴阳五行说、儒家纲常伦理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汉代经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探讨汉代经学从今文经学独大走向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以及经学对谶纬之学的吸纳,以期勾勒出汉代经学的走向。
莊子與荀子是先秦道家、儒家的宗師,他們的觀點有很高的對比性,對兩人的觀點加以比較,除了觀察儒、道分野,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外,對於某些理論的展示也深具意義。關於「意識與道」的論述,是理解先秦諸子學的重要線索,唐君毅先生略以性情心、知識心、靈臺心、統類心四種心靈面向區分孟子、墨子、莊子、荀子思想的同異流別[1]。本文則將深入莊子與荀子關於得道之人的「通明意識」所作的相關論述,放在各自的理論脈絡加以解讀,...
儒学与《易》学文献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表明,儒学之根本、基本与核心问题与《易》学问题具有深刻统一性,“以《易》疑丘”之儒学基本问题必然表现为具体《易》学问题,从而使“以《易》疑丘”成为《易》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以《易》疑丘”出于对《易》之“恒以一德”即孔子“予一以贯之” 思想原理之误读,所以,余把“恒以一德”推定为《易》学基本问题。误读“恒以一德”必然“惭枝游屈”,从而使《易》及《易》学史形成...
本文通过《论》《孟》等早期儒家文献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和谐特色和儒家的和谐主张本身。认为儒家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常与变的思考有伴随人类社会的永久价值;认为儒家为人类规划的理想社会,在经过二十世纪各种实验的兴奋和沮丧,对结果公平、实质公平失去信心后,更显出了它的光彩。坚信如果人类有更高的自觉,迟早会体会到儒家的思考和主张比所有未行的设想和已行的制度——包括现在世界上声势最大的一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不过,笔者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
孔子的天道观主要反映在《易传》和《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等文献。本文主要以后者为主,来考察孔子的阴阳五行观,因为此篇的主体部分正是曾子引述孔子的言论。
本文论述了《曹沫之阵》与《墨子》、《孟子》的关系,认真清理了它们之间的理论异同。本文认为,虽然《曹沫之阵》汲取了墨家的思想,但它仍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儒家兵书。它代表了战国时期先秦儒家面临新的时代急剧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思潮涌动。《曹沫之阵》提出的军事思想实际上是政治思想与军事思想的交融,体现了孔子“德政”的理想。由此,本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与曹沫同时或稍晚的孟子,在撰写《孟子》文本...
本文讨论帛书《易传》第一篇《二三子问》的时代问题。依据传世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献,并根据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指出《二三子问》中出现的“精白”一词,已见于《鹖冠子·度万》,进而分析在孔子的时代,有可能出现“精白”这样的概念以及出现押韵的占语,对于《二三子问》的年代作出了新的推测。认为此篇时代当较早,并没有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有可能就是孔门弟子录所闻于夫子,整理成篇。
帛书《要》篇称“《损》《益》一卦”,其中的“一”非“二”之误,正反映了古代易学是以《损》《益》为一卦的。孔子告戒弟子,要通过正反观察《损》《益》一卦,领会吉凶祸福同出于一个卦象,从而明白吉凶相伏、祸福相倚的道理。《要》篇所言《损》《益》之为卦,是早佚的一种古代卦气说,认为《损》《益》配四时,或与六日七分说相符,都是不正确的。
论恭敬与谦让的礼学意蕴     先秦  礼学  恭敬  谦让       2008/11/6
传统社会中,人与他人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礼学关系,礼的行为可以归纳为恭敬撙节退让这六个字。在礼学中,无论是“敬”的理由,还是表现“敬”的方式,都带有浓厚的经验性特征。礼与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儒家的恕道是礼仪中敬让原则的基础。
《荀子·儒效篇》述及「聖人」人格之數項特徵,其一為「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大意為聖人「安於禮節,若身之生四枝,不以造作為也。[1]」乃是以「若生四枝」喻聖人安於禮節至於如自然為之的境地。此一喻語實暗示了禮節對個體而言可以不只是外在的規範,「身」與「禮」可能為一體的意義。在〈勸學篇〉中,荀子則更明確地表述了「身、禮一體」的觀念。
论易象十性     陈凯东  易象十性       2008/11/6
象,即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经过《易》的归纳和抽象为易象。易象即八卦之象和它所象征的事物。为什么要谈对易象的认识。一是象与我们关系密切,地位重要。因为象是天地之间最普遍、最常见,习以为常的现象,归纳成易象之后用来表示宇宙万事万物。天地间万事万物表现为一个字“象”。
论易的精神     帛书易传  损益之道  人己关系  道德价值       2008/11/6
历史上对《周易》中损益两卦的解释倾向各异,无论是传统的阴阳推移说,还是君民关系说、修德说、损情说,都体现了易道的主旨即是损益之道,而人们对损益之道的总体把握,又是通过观天地之变以及观人生得失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孟子是儒家批判精神高扬的时代,他以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理想对兼并战争进行批判,以道高于势,德尊于位的人格挺立对霸道政治进行批判,以浩然正气培养出的大丈夫人格对纵横之士进行批判,以辟杨墨,息邪说,正人心为职志进行学术思想批判。这些对历代知识分子影响甚巨。今天我们所持守和发扬的应该是儒家建设性的批判精神,以纠正近代以来的思想偏颇和应对现实问题。
“意志无力”是一个西方哲学的概念,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在儒学史上,孔子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在宋明儒学阶段,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依着其“道问学”和“尊德性”的理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到了现代新儒学阶段,牟宗三继承孟子和王阳明的理论成就,以“心”“理”统一的“良知”继续探讨了“意志无力”这一问题。这个线索的代表人物是儒学史上的代表人物,故其反映了儒学在这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