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30591条 . 查询时间(1.504 秒)

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发育所团队合作揭示棕榈酰肉碱调控肺发育机制(图)
遗传发育 器官 细胞
2025/4/7
脂质作为细胞膜结构成分和能量代谢枢纽,其在器官发育中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存在严重缺乏。尽管已知脂质代谢紊乱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肺部疾病密切相关,但具体代谢物如何直接驱动肺泡结构异常仍不明确。因此,构建肺发育过程中的脂质组图谱并挖掘出重要的脂质标志物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所科研团队揭示真菌甾醇合成调控新机制(图)
真菌 合成 细胞
2025/4/7
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核心组分,在真菌生长、发育、胁迫适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甾醇的合成是真菌维持体内甾醇稳态的重要方式。当甾醇合成受抑制后,真菌会改变系列甾醇合成基因的表达,减轻抑制所带来的细胞损伤,这是真菌耐受低氧、唑类抗真菌药物等胁迫的基础。以往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甾醇合成步骤受抑制,酿酒酵母等真菌都是通过终产物麦角甾醇的反馈调控来全局性控制甾醇合成。但李少杰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在一些真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88102、32425036)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少鹏团队在多样性-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理论进展,阐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及其与物种多样性尺度推移之间的关联。研究成果以“统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Unifying spatial scaling laws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

2025年3月28日,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者在Science发表题为“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Wheat...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勤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multi-trait genomic prediction by incorporating local genetic corre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三种整合局部遗传相关信息的多性状基因组预测方法用于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2071、22337003、8232206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刘雅萌副研究员等开展合作,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肝脏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通过扰乱细胞膜鞘脂代谢促进脂肪性肝炎(Hepatic sphingomyelin...

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发育所团队合作发现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水稻产量的重要机制(图)
遗传发育 解析 分子
2025/4/7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超过半数人口提供主食。籽粒大小和重量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核心性状,因此挖掘种子大小关键调控因子,解析其分子机制,将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靶点。表观遗传修饰因子、转录因子等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在种子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转录调控途径中,组蛋白修饰因子、中介体复合体与转录因子如何协同调控种子大小和产量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灌木多样性和乔木多样性对提升森林生产力同样重要(图)
生态系统 循环 资源
2025/3/27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增加树木多样性能够提升森林生产力。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乔木物种多样性,较少涉及森林的多层结构。其中,林下层容纳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在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灌木在森林中占有的生物量有限,但会和乔木共享或争夺资源。目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能否影响森林生产力,以及灌木的多样性效应是否和乔木多样性效应存...

放线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在生产活性天然产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全细胞生物传感器能够将目标化合物浓度转化为可检测的荧光信号,与液滴微流控平台结合后,可实现放线菌产物的高效检测和菌株的高通量筛选。然而,微生物能够响应环境刺激,调节自身的生长分裂速率和基因表达强度,在液滴条件下,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在检测不同浓度目标化合物时,常表现出细胞密度和基因表达的异质性,且难以准确测量。...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在维持能量平衡和细胞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来,研究发现当神经元的线粒体经历长期压力时,不仅影响神经元本身,还通过信号传递影响其他组织,调节全身代谢功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现为湖北大学教授)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duced nocifensive sensitivity in autism-associated Shank3 mutant do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孤独症家犬模型存在...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小G蛋白ARF在囊泡分裂中的作用机制(图)
蛋白 界面 细胞
2025/3/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Victor Hsu课题组、韩国浦项科技大学Seung-Yeol Park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范俊课题组,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ADP-核糖基化因子(ARF)小G蛋白在脂质膜上形成螺旋组装体并驱动膜形成管状结构,进而促进囊泡分裂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抗病毒药物木脂素的从头生物合成(图)
病毒 药物 合成
2025/4/1
2025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张磊教授、陈万生教授合作,在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木脂素苷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模拟植物多细胞合成机制,构建了人工酵母菌群,克服了复杂活性成分合成过程中副反应导致的代谢网络混杂,实现了板蓝根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落叶松脂素双糖苷的异源从头合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发育所植物免疫团队解密小麦杂种坏死百年未解之谜(图)
遗传发育 植物 免疫
2025/4/7
杂种坏死是一种在植物杂交后代中常见的遗传不亲和现象,表现为叶片坏死、生长迟缓和不育等症状。杂种坏死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优良性状的聚合,限制了新品种的培育。早在一百年前,育种家便发现了小麦中的杂种坏死现象,并发现其受一对互补基因Ne1和Ne2共同调控。2021年,三个独立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Ne2基因,发现其编码一个NLR类型的抗病蛋白(Yan et al., 2021; Si et al., 20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