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0115条 . 查询时间(2.156 秒)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细菌免疫新机制(图)
细菌免疫 中国药科大学 感染
2025/1/3
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生命过程中都会面临病毒的威胁。你知道吗?细菌虽然比人类简单,却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统”用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3日,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理系、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肖易倍教授,药理系陈美容副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陆美玲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Science杂志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nti...
新研究揭示生物“迁徙淘汰”机制
生物 病毒 生物学
2025/1/3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傅雄飞团队通过定量合成生物学手段揭示了生物迁徙与病毒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生物进行有方向性的迁徙运动对病毒传播有抑制作用,并揭示了群体层面生物的“迁徙淘汰”机制。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科大学提出甲烷介导的氨动力发动机构想(图)
甲烷 氨动力发动机 氢气
2025/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姚涛、王占东,副教授李洪良团队合作,在氨动力发动机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并验证了甲烷介导的氨动力发动机构想,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中国科学院嫦娥五号玄武岩研究揭示20亿年前月球存在弱磁场(图)
磁场 遥感'数据
2025/1/5
由发电机产生的月球磁场可以反映其内部结构和热状态,并能够影响月表环境。因此,研究月球磁场的变化过程可以为剖析月球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阿波罗时代至今的遥感数据和月表原位测量表明,月球现在不存在类似地磁场的全球性偶极磁场,但阿波罗返回样品的古强度数据以及部分磁化的月壳指示,月球可能曾有发电机磁场。已有的现代月球古强度数据集中在30亿年前,而30亿年后的阿波罗数据均来自经历过强烈冲击改造的表土角砾岩,...
中国科学院研究提出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新策略
非线性光学 性能 分析
2025/1/5
2025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世烈和杨志华团队在氟化硼酸盐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通过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的新策略,为设计新型光学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中国科学院微波散射计观测机理研究获进展(图)
微波 观测 机理
2025/1/5
2025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徐星欧与荷兰皇家气象局研究员Ad Stoffelen,在微波散射计高精度风场测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上。
中国科学院目前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设施建成(图)
超导 聚变 高压
2025/1/5
2024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最大测试电流达到稳态48千安,超过47千安的设计值。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达到总储能406.7兆焦、可用测试磁体内径1500毫米、最高场强12特斯拉、接头电阻0.1纳欧,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目前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
中国科学院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图)
复合 超导 加速器
2025/1/5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标志着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有望为基于射频超导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技术方案。
研究团队发现东日本大地震在海底造成巨大断层崖(图)
东日本大地震 海底 断层崖
2024/12/19
近日,日本新潟大学等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报告,他们利用载人潜水器调查了日本海沟,在海底发现了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导致的巨大断层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成功利用10Be示踪中国黄土贾拉米洛极性事件(图)
地球环境 年代学 沉积
2024/12/27
贾拉米洛(Jaramillo)极性亚时作为第四纪4个最重要的地磁极性倒转事件之一,是中更新世地层划分和测年的关键时间标记。以往研究表明,中国黄土记录的Jaramillo极性亚时存在空间差异,并且与海洋沉积物的位置存在明显“错位”,这势必影响基于地磁极性倒转年代框架的中国黄土年代序列及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准确对比,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揭示裸子植物核型演化历史和关键模式(图)
植物 演化 历史 基因
2024/12/26
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核型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核型的稳定性对遗传信息的世代传递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核型的变异性对物种形成和多样化也起到重要作用。不同于被子植物多样的核型,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柏类)表现出相当高的核型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一直是未解之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瑞典于默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重建了裸子植物核型演...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基于LiDAR精准揭示暴雨导致的树木破坏与地形关系(图)
地球环境 树木 生态系统
2024/12/27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黄土高原的暴雨频率和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导致黄土高原沟谷区域出现普遍的“扒皮”式浅层溜滑侵蚀现象,对沟谷林草植被产生了明显的破坏,导致沟谷裸露,水土流失加剧。过去有关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关注台风、火灾的影响,对暴雨引发的树木破坏以及相关的地形变化尚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区域。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关键带与生态环境安全团队金钊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揭示20世纪中期全球鸟类灭绝债务的逆转(图)
环境 人类 风险
2024/12/26
当前人类活动已深刻改造了地球75%-95%的陆地表面,造成大量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丧失,然而物种灭绝事件却鲜有发生。灭绝债务(即物种应对环境干扰的延迟灭绝现象)是该悖论的一个可能解释。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全球尺度的灭绝债务起始时间知之甚少。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物种灭绝风险的统计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全球8435种陆生鸟类(图1)。研究发现,这些鸟类的现代灭绝风险可追溯到150年前(即近150年内...
作为上地幔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单斜辉石可以储存比其他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更多的结构水;而且由于地幔不均一性、交代作用和地壳循环等,透辉石在上地幔局部区域富集。因此,研究水对单斜辉石流变行为的影响对于理解上地幔很多地质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已有的流变学研究多针对壳源的Sleaford Bay次透辉石开展,且含水实验多采用滑石脱水组装在水饱和条件下开展,过剩的颗粒边界水,很可能高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图)
动物 生态系统 经济
2024/12/25
2024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