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30604条 . 查询时间(1.837 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图)
探测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2025/4/12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中国科学院研究破解柑橘黄龙病重要科学难题(图)
解析 基因 元件
2025/4/12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等解析柑橘抗黄龙病核心分子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这一研究破解了困扰国际农业界缺乏柑橘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难题,并为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通过侏罗纪化石形态分析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图)
分析 生态系统 分子生物学
2025/4/12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迄今为止,人类对少数门级类群的起源知之甚少,棘头动物门便是其中之一。棘头动物门已建立200余年,但起源问题尚不清楚。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探讨了约1.6亿年前产自内蒙古道虎沟的棘头虫化石——侏罗虫。这一研究填补了棘头虫的演化空白,为剖析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实证。

中国科学院假根羽藻适应潮间带环境的基因组进化研究获进展(图)
环境 基因 进化
2025/4/12
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是在北温带海洋潮间带广泛分布的大型绿藻。假根羽藻生存需适应不断变化的潮汐、温度和紫外线辐射等环境因素。涨潮时,假根羽藻的光合蛋白可在蓝绿光和绿光为主的弱光环境中捕获光能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并在落潮时进行光保护,以抵御高光强胁迫。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已对假根羽藻的色素组成、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关于假根羽藻适应...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命名两类新的恐龙属种(图)
演化 动物
2025/4/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与周忠和团队,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发现两件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命名两个新物种即凌源中华鸟龙(Sinosauropteryx lingyuanensis)和中国华诞龙(Huadanosaurus sinensis),并揭示了中华鸟龙科的生态分异现象及其与地质事件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首次证实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图)
神经系统 细胞 病毒
2025/4/12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汉杰团队首次证实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发现打破了自1919年来“小胶质细胞仅存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统认知,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氮杂环丁烷甲酰胺策略高效构建高亮度多靶点荧光探针(图)
分子 细胞 成像
2025/4/12
2025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乔庆龙副研究员团队提出基于氮杂环丁烷甲酰胺(azetidinecarboxamide)的荧光配体偶联策略,在同一分子框架内一体化地实现了荧光探针亮度提升,以及与靶向配体多样性偶联,为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提供了兼具高亮度、多靶点适配性的新一代分子工具。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意识产生关键脑区屏状核的细胞与联接图谱成功绘制(图)
细胞 神经
2025/4/12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猕猴屏状核按照皮层投射偏好可分为4个亚区,猕猴屏状核与小脑外所有皮层脑区和皮层下核团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同时,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一成果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奠定...

中国科学院精氨酸促癌新机制获揭示(图)
肿瘤 免疫 分子
2025/4/12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教授胡海联合团队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精氨酸代谢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靶向代谢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发育所团队合作揭示棕榈酰肉碱调控肺发育机制(图)
遗传发育 器官 细胞
2025/4/7
脂质作为细胞膜结构成分和能量代谢枢纽,其在器官发育中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存在严重缺乏。尽管已知脂质代谢紊乱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肺部疾病密切相关,但具体代谢物如何直接驱动肺泡结构异常仍不明确。因此,构建肺发育过程中的脂质组图谱并挖掘出重要的脂质标志物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示短尾噬藻体关键侵染元件的原位组装模式(图)
短尾噬藻体 侵染元件 原位组装模式
2025/4/9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所科研团队揭示真菌甾醇合成调控新机制(图)
真菌 合成 细胞
2025/4/7
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核心组分,在真菌生长、发育、胁迫适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甾醇的合成是真菌维持体内甾醇稳态的重要方式。当甾醇合成受抑制后,真菌会改变系列甾醇合成基因的表达,减轻抑制所带来的细胞损伤,这是真菌耐受低氧、唑类抗真菌药物等胁迫的基础。以往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甾醇合成步骤受抑制,酿酒酵母等真菌都是通过终产物麦角甾醇的反馈调控来全局性控制甾醇合成。但李少杰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在一些真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88102、32425036)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少鹏团队在多样性-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理论进展,阐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及其与物种多样性尺度推移之间的关联。研究成果以“统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Unifying spatial scaling laws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