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相关记录488条 . 查询时间(1.125 秒)

中国科学院碳纳米管/硅异质集成的三维互补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提出(图)
纳米 集成 三维 晶体
2025/5/8
随着集成电路密度提高,晶体管的工艺节点不断微缩,已逼近物理极限。三维互补式场效应晶体管(3D CMOS)技术成为破局的潜在路径。传统硅基3D CMOS集成技术热预算较高,导致工艺复杂成本提高,并可能引发性能退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应用。

2025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铬酸锌(ZnCr2O4)尖晶石表面限域的单分散氧化锌(ZnOX)物种是催化合成气转化制低碳烯烃的关键活性位点。

有机光催化剂的激子结合能高,激子扩散长度短,使得它们的电荷分离效率和电荷转移效率较低,从而限制了它们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能源的潜力。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I中发生的高效对称破缺电荷分离现象启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健君团队、化学研究所许子豪团队与清华大学王朝晖团队合作,开发了具有高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率的苝酰亚胺(PDI)二聚体,并利用基于溶剂晶体重结晶的冷冻组装策略,将有机分子组装为直径小于...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能源所利用反向提锂机制实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分(图)
能源 离子 纳米
2025/5/8
实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分,对于解决锂资源短缺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锂离子与钠、钾、镁、钙离子等其他多种竞争离子在尺寸和价态等性质上相近,从高浓度溶液中精准提取锂离子面临极大的挑战。尽管已有多种膜材料被开发用于实现锂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但其选择性远不能满足海水提锂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双靶点纳米抗体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肿瘤 细胞
2025/4/25
2025年4月22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福建物构所)“前瞻跨越”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支持下,福建物构所陈卓课题组在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研发中取得重要突破,为攻克肿瘤耐药性和转移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Transient intracellular expression of PD-L1 and VEGF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月幔水含量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图)
分析 地质 纳米
2025/5/1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303和4224110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森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惠鹤九教授等,通过对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取样返回的玄武岩样品研究分析,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相关结果以“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Water abundance in the lunar farside mantle)”为题,...

2025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界面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当氧化物载体与氧化物催化剂相互作用强时,其与金属催化剂的相互作用则相对较弱,反之亦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高密度介电储能领域取得进展(图)
纳米 元件 装置
2025/5/1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388201、52102177、52472125)等资助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伟教授、清华大学南策文教授与合作者在高功率电介质能量存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树枝状纳米极性畴构建超高电容能量存储(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through dendritic nanopolar design)”为题,于20...

中国科学院纳米森林传感器应用研究获进展(图)
纳米 森林 传感器 应用
2025/4/1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黄成军和毛海央团队在纳米森林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呼吸是支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反映运动强度的关键指标,呼吸模式与心肺功能相关。呼吸检测可以实时了解运动者的身体状态,避免过度运动或运动不足,还可以评估运动者的心肺健康状况,为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提供依据。但是,传统的湿度传感器受限于其结构和材料,存在灵敏度不高等不足。当前,多种应用于呼吸检测的...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在蛋白纳米笼嵌套组装及通透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病毒 蛋白 纳米
2025/4/13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团队与深圳理工大学张先恩团队、南京邮电大学范曲立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一项题为“Assembly of Matryoshka-Type Protein Nanocages for Compartmentalized Oxygen Sensing”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实现了双层蛋白纳米笼(Protein nanocage,...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开发出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图)
核磁共振 成像 纳米
2025/4/13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峰团队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性测量系统,构建了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肝纤维高效诊断的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探针。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重庆研究院在PbS-石墨烯异质结的太赫兹近场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机理 光谱 纳米
2025/4/16
石墨烯基异质结材料在太赫兹(THz)光电探测及高效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伴随材料低维化和器件小型化的进程加快,在微观尺度上探究异质结的光场响应机理对材料工艺优化及器件性能提升十分重要。然而传统THz表征方法的空间分辨率有限(通常在百微米量级),且光与异质结构相互作用过程极为复杂,因而实现石墨烯基异质结的THz纳米光谱成像及局域介电特性表征面临显著挑战。

2025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王辉研究员、健康所钱俊超研究员与澳门大学曲松楠教授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电子顺磁共振测量技术,基于课题组发现的“分子碳化-还原”策略,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低配位构型单原子锰纳米酶,用于近红外成像导向的高效肿瘤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开发生物型MRI纳米探针高效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肝纤维化(图)
纳米 诊断 纤维
2025/4/26
2025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课题组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磁性测量系统(MPMS),构建了一种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探针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肝纤维高效诊断。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准一维晶格中的平带和关联电子态(图)
电子 器件 纳米
2025/3/26
平带材料由于电子的能量不随动量变化而备受关注,这种特殊的色散关系导致了高度简并的态密度和电子动能的淬灭。这些独特的电子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由电子关联效应驱动的物理现象,例如高温超导、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和维格纳晶格等。迄今为止,仅有少数二维体系被证实具有平带,包括笼目晶格和莫尔体系。由于器件小型化的趋势,一维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带)在近几十年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一维材料中是否存在结构阻挫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