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流体力学”相关记录394条 . 查询时间(3.867 秒)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在低温推进剂空间增压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低温 空间 气体
2025/3/26
空间微重力环境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技术是航天器推进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未来深空探索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比于推进剂自身蒸气增压,利用不可凝、低互溶异质气体对低温推进剂进行增压,优势明显。然而,空间微重力环境导致浮力分层效应被抑制,气液两相分布构型及与重力密切相关的热质传输机制都将呈现与地面常重力环境迥异的特征。这使得基于地面经验的现有认知难以直接拓展应用到空间环境,严重制约着低温推进剂空间增压...

中国科学院新疆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的陆地“避难所”(图)
辐射 生态系统 演化
2025/3/24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寒武纪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危机之一。有研究表明,这次危机导致当时海洋中80%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这次灭绝对陆地的影响至今存在较多争论。

斑岩铜矿作为全球铜、钼、金的主要来源,传统上认为其形成于大洋俯冲带之上的岩浆弧环境,即俯冲洋壳脱水释放含H₂O、S、Cl的氧化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诱发部分熔融,或俯冲洋壳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相互作用,形成富金属的母岩浆。然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碰撞造山带中发现的形成于碰撞后环境中的斑岩铜矿,挑战了传统模型,关键问题为在无大洋板片流体的条件下,岩浆是如何氧化并富集成矿的。

随着陆源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不断加大,船舶排放对港口和沿海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日益凸显。前期对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颗粒物等污染物研究相对较多,但船舶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IVOCs)等活性有机气体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其基于实测的贡献影响研究非常缺乏。

湖泊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更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许多湖泊已逐步沦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2025年2月25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沉水植物修复不仅能改善湖泊水质,还能通过增强微生物碳泵,促进溶解有机碳封存,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该研究以Macrophyte Restoration Promotes Lake Microbial...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现最小三维中性硼团簇(图)
三维 反应 动力学
2025/2/23
2025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美国布朗大学王来生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实验站,在硼团簇的光电离效率光谱研究中发现了最小三维中性硼团簇是由9个硼原子组成,为系统研究中性硼基纳米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海洋所发表热量存储研究成果(图)
气体 地球系统 气候
2025/2/19
2025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

中国科学院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发布(图)
大气物理 数据 气体
2025/2/18
2025年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研究所、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31个研究单位的5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冷原子气体中的对流超流相(图)
观测 原子 气体
2025/1/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邓友金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中首次观测到对流超流相这一新奇量子物态,证实了对流的双组分超流体共同形成绝缘体的特性。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上。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位溶解气体光谱分析仪助力深海冷泉探索(图)
气体 光谱 分析
2025/1/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梁静秋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阚瑞峰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杜梦然研究员团队研制的深海原位溶解气体光谱分析仪(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资助)完成了多次深海海试实验,实现了对南海“海马”冷泉区累计时长达45天的连续原位观测,该子课题圆满完成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微气泡和微液滴技术取得重要研究和应用突破(图)
应用 分离 气体
2024/12/20
微气泡/微液滴的尺寸一般在1~1000 μm范围内,相较于多相反应体系中常规难分散的毫米级气泡/液滴,其分散相小型化后,不仅能实现均匀混合,而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长的停留时间、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快的传质速率,可显著加快宏观反应速率及降低反应压力,因此通过微气泡/微液滴强化相间传质在化工领域受到的关注和应用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保学院长武站在农田土壤N2O产生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武站 土壤 气候 气体
2024/12/14
2024年11月19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在农田土壤N2O产生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 Field Crops Research等期刊。水保学院博士研究生杜炎玲、李晓刚分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郭胜利研究员、王蕊副研究员分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突破特殊场景下超紧凑气体激光系统应用难点(图)
气体 激光 系统 应用
2024/11/11
2024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激光中心梁勖团队针对气体激光系统中电晕放电流体控制及其应用开展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针电晕放电场景的电场-流场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多针电流体泵的流速分布特性及其受控规律,设计的电流体泵可用于超紧凑小型化气体激光系统的非机械式介质循环驱动,突破了特殊场景下超紧凑气体激光系统应用难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流体力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Physics of Flu...

林野-城市交界域(wildland urban interface,以下简称WUI)是指城市区域与野生植被区域的交界地带。WUI中的人-火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野火直接威胁到WUI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PM2.5则会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增加引燃物、及时扑灭小型野火等多种方式塑造野火动态。WUI区域标示了野火能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地区,了解WUI的分布与变化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