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化学”相关记录1092条 . 查询时间(1.687 秒)

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DNL1901组群)陈萍研究员、何腾研究员与华中师范大学饶立副教授合作,在团队前期开发的金属有机化合物(Metal Organic Compounds,MOCs)储氢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利用光催化实现该材料可逆加脱氢循环。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金属所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金属 高温 催化
2025/4/13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氢能,被认为是获取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自1972年科学家利用TiO₂单晶材料实现了光解水以来,TiO₂一直是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里的“超级明星”,二氧化钛及其衍生钛酸盐的发展一直是光催化研究的风向标之一。然而,由于此类材料在高温制备过程中氧元素易挥发形成氧空位,并伴随产生低价Ti³⁺缺陷,使得光生电子和空...

中国科学院高效水全分解反应实现(图)
反应 电材料 催化
2025/3/23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达4.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单电子转移介导的羰基化反应的综述文章(图)
电子 反应 催化
2025/4/1
2025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吴小锋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单电子转移介导的羰基化反应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在单电子转移(SET)介导的羰基化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研究,为惰性化学键的高效活化及催化羰化转化提供了理论框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铁电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在水分解中的电荷利用机制(图)
电材料 结构 催化
2025/4/1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的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AQY)达4.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双级“铠甲”整体式电极实现硫化氢高效分解制氢(图)
分子 催化 资源
2025/4/1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团队,在硫化氢电催化分解制备氢气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具有双级“铠甲”结构的整体式电极,实现了在工业安培级电流密度下高效分解硫化氢制备氢气和单质硫。该工作为工业废气中硫化氢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绿色氢能源的可持续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氢同位素标记方面取得进展(图)
同位素 仿生 催化
2025/4/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0127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学赵达课题组在氢同位素标记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仿生协同催化氢解助力后期氘化和氚化(Late-stage deuteration and tritiation through bioinspired cooperative hydrogenolysis)”为题,于2025年1月22日发表在《自然·合成》(Nature S...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可拉伸无线充电-储能-传感微系统(图)
传感 系统 催化
2025/3/3
2025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师晓宇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会明院士合作,在皮肤可粘附的集成化微型电化学能源系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材料、界面、结构设计和制备策略等方面的协同优化,开发了一种MXene基可拉伸、一体化集成的无线充电-储能-传感微系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原位探究双金属单原子高选择性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金属 原子 催化
2025/3/8
2025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部黄行九研究员团队利用原位表征技术,结合高通量计算方法和机器学习,揭示了双金属单原子对重金属氧化还原反应的选择性催化本质,极大提高了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筛选效率,对未来多位点原子级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结果以封面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 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电催化高压一氧化氮高效合成氨(图)
催化 高压 合成
2025/2/22
2025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于良研究员团队在一氧化氮电催化合成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高压-电催化体系,并开发出具有独特三维多级孔结构的整体式Cu纳米线阵列催化剂,实现了安培级电流密度下高效、长寿命的一氧化氮电催化合成氨。该工作为工业废气中一氧化氮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Sr偏析对SOEC阳极高温析氧反应的双重影响机制(图)
高温 反应 催化
2025/2/22
2025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523组)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刘美林教授合作,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阳极高温析氧反应(OER)活性和稳定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系统探究了阳极Sr偏析行为,并结合多种物理化学表征手段,揭示了SrCo0.7Fe0.3O3-δ(SCF)中体相Sr缺陷和表面富Sr物种对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双重作用...

2016年,通过利用芳基乙腈单体与芳香族醛之间的碱催化Knoevenagel缩合,提出了氰基乙烯基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从此开启了sp2-c-COF的新篇章。sp2-c-COF因其全π共轭结构、高结晶度、超高稳定性和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受限于C=C键可逆性差导致的反应类型和单体类型不足,sp2-c-COF结构和功能的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构建Pt-Fe-Pt三聚体原子结构实现巴豆醛高选择性加氢(图)
原子 结构 催化
2025/2/23
2025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反应化学研究组(501组)李勇研究员、申文杰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德国卡尔鲁斯厄理工学院汪跃民教授等合作,在调控金属催化剂活性位原子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二维催化剂:从模型到应用”的综述文章(图)
催化剂 模型 分子
2025/1/8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关于“二维催化剂:从模型到应用”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系统介绍了二维催化材料2025年来在模型体系与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二维催化剂的设计策略、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