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元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放射性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地球内部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成矿地球化学 勘探地球化学 实验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球化学相关记录913条 . 查询时间(3.669 秒)
在距今约8-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两次长达数百万年的冰期,厚达千米的冰盖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因此称之为“雪球地球”。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之间是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期间以绿藻为主的初级生产者和海绵的出现代表了生命演化史上又一次重要革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课题组以高精度硫和汞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华南间冰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雪球地球”的消融诱发了大规模火山活动这一新观点,并证明了间冰期海洋...
澳大利亚西部沿岸频繁遭遇海洋热浪,导致珊瑚白化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热带中西太平洋是连接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指示出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或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关键区域,其变化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影响巨大。2024年6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澳大利亚西部沿岸与热带中西太平洋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增强的年代际联...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物源的研究对了解中亚地区粉尘循环及风尘远距离传输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些年来针对该沙漠沙源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对天山北麓黄土、北太平洋地区粉尘贡献研究薄弱。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对北京“煤改气”工程前后类腐殖质棕碳(HULIS-BrC)和水不溶性棕碳(WI-BrC)组分元素组成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组成发色团数量为CHON>CHO>CHN>(CH)>含S发色团,“煤改气”工程后HULIS-BrC发色团数量增加了约14%,而WI-BrC发色团数量减少了约8%。HULIS-BrC中90%以上的发色团质谱峰强度在“煤改气”工程后高于“煤改...
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土壤δ13C)作为土壤碳循环的整合器,能够反映土壤碳代谢过程,并记录环境和植被变化信息,因此绘制土壤δ13C的空间分布图(土壤δ13C同位素景观图谱)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异质性。然而,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获取土壤δ13C同位素景观图谱的有效方法仍然具有挑战性,并且山区土壤δ13C空间变异的驱动机制仍不清晰。
放氧反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中的关键步骤,源源不断地为全球生物提供氧气。目前被普遍认可、写入教科书上的光合作用理论是,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直接来自水,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的氧元素来自二氧化碳。然而,目前这样的光合理论是基于Ruben等人等经典氧-18标记的光合放氧实验而建立的。1941年,Ruben等人将小球藻悬浮在光合放氧反应体系中,该体系含有含氧-18的水和正常的氧...
2024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与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以及澳大利亚人类演化研究中心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Late Pleistocene age for the Homo sapiens skeleton from Liujia...
大型爆炸式火山喷发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量的能量、火山碎屑和火山气体,通过引发地表降温并改变水文循环,从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造成短暂但显著的影响。同时,这类事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现代社会的运转构成重大威胁(e.g., 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了解火山过往的喷发历史,能为掌握其活动规律、判别其危险程度和进行灾害预警提供关键信息。长白山是我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一座大型复合式活火山,尽管过往的研究使人们对该...
2024年4月23日关于中亚地区植被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植被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增温效应仍有待阐明。以往对植被物候的有限关注忽略了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得生物地球物理影响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地表增温的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碘-129(129I),半衰期长达15.7百万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129I具有环境滞留时间长、高挥发、亲生物和多种态的特点,是有效评估核环境污染水平和安全的理想示踪剂。人类核活动向环境中释放的129I水平已远超天然过程所产生的水平。作为“第三极”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传统上被认为是偏远孤立的原始地区,也是研究污染物来源-迁移-沉降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前人...
129I因其较高的裂变产额,成为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之一。随着人类核活动的快速发展,其产生的易挥发性的129I很容易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健康造成辐射危害影响。然而,目前关于129I在环境中的迁移沉降机制尚不明确,使得核活动或核事故之后的核环境安全影响难以科学准确地评估。
了解碳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研究碳循环不仅是构建宜居地球的基础,也符合“碳中和”政策的需要。地球上的碳大部分储存在地表的沉积碳酸盐中,并可以随俯冲板块进入到地球内部。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俯冲碳酸盐的去向和影响。
2024年3月29日,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Nature Index)刊发了海洋所曾志刚课题组张玉祥副研究员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俯冲蚀变洋壳对弧岩浆的影响,阐明了蚀变洋壳和蛇纹岩在俯冲脱水过程中的耦合关系。
全球湿沉降汞通量观测认为,穿透雨(空旷雨穿过冠层形成穿透雨)中只包含大气二价汞(HgII)来源,穿透雨汞沉降是森林大气二价汞沉降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降雨量极大的热带地区,穿透雨汞沉降可能是驱动森林土壤汞累积的关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团队针对热带雨林中降水-穿透雨-地表径流过程中汞的源汇归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降雨经过冠层过程有70%的二价汞(HgII)被截留在冠层中,穿透雨淋...
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锂和硼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我国的国际进口量长期超过50%。青藏高原盐湖锂和硼资源丰富,其生产量对中国锂和硼的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卤水型锂硼矿床的金属元素来源、迁移规律和成矿机制均不清晰,极大限制了该类矿床的勘探开发及找矿预测。因此理清青藏高原卤水型锂硼矿床的元素来源、迁移及成矿机制非常重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