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森林生态学相关记录348条 . 查询时间(2.674 秒)
2021年6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了《关于认定1个国家林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和15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复函》(林科发〔2021〕49号),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申报的“国家林业草原生态景观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国家林业草原生态景观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并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草业学...
森环森保所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在二区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题为“Evaluating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的论文。“森林景观恢复”是一个旨在恢复退化地区景观生态完整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
2021年4月2日上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前期评审,正式成为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景区。省林业局党组成员、省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明旭出席了揭牌仪式。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国家统一的森林认证制度,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主管,认证范围涵盖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森林经营认证、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等8个领域。其中,“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是指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相关认证标准、程序和要求,对...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宋文琛博士在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叶片δ15N和δ13C与土壤真菌多样性、外生菌根和植物病原丰度的关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Linking leaf δ15N and δ13C with soil fungal biodiversity, ectomycorrhizal and plant pathogenic abundance in forest e...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生态定位站课题组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以“Nitrogen accumulation, rather than carbon: nitrogen stoichiometric variation, underlies carbon storage during forest succession”为...
自1950年以来,黄土高原实施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工程,其中自然草地恢复和人工造林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最重要的两种植被恢复模式。然而,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如何影响土壤水—植物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一直尚未报道。针对该科学问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金召副研究员联合金钊研究员和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吴华武副研究员,将黄土高原中部南小河沟自然草地恢复(董庄沟)和人工造林恢复(杨家沟)对比小流域中...
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可定义性(Definability)分别是计算复杂性与数理逻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有效性研究旨在给出相应问题的一致上界,保证算法设计的终止性,并在分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中有重要应用。可定义性研究可被应用于解决一些困难的存在性问题,例如微分周簇的存在性、微分Galois理论中的逆问题等。2020年度我们在计算微分差分代数中的有效性与可定义性问题研究中取得如下重要进展...
华南植物园森林与生态模拟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郭霞丽在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将源自五个不同海拔梯度的黑云杉种群幼苗种在同质园中,观测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的形成时间,从而探索黑云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发现种植在同一环境下的黑云杉春秋季芽物候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种群之间的差异大于种群内部的差异。另外,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形成时间受到不同的机制调控,即前者主要是对温度变化的可塑性(Plasti...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基于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养分添加实验平台(10年),研究了长期外源养分添加和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续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及其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但是氮添加的效应则不显著;(2)磷添加主要通过提高微生物残体分解相关的酶活性,促进微生物残体的循环再利用,进而降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碳库中积累;(3)土壤团聚...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我校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这是继2019年该站成功认定为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站后再次实现晋档升级,也标志着我校高端平台培育计划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我校生态学和草学学科奠基者祝廷成教授和李建东教授于1980年创建,是我国最早开展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野...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我校杨玉盛教授负责的“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野外科学研究站”入选,是我校国家级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氮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影响气候变暖进程的重要元素。我国相对富氮的热带森林正经历着较高的氮沉降,持续的气候变暖可能对我国热带森林的氮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关于气候变暖如何影响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水平的氮动态及其潜在机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长期增温尺度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列志旸在刘菊秀研究员的指导下,基于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自然增温平台(6年),量化了长期...
应我所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组的邀请,海南大学周淑荣教授、南京大学牛克昌教授于11月24日来所进行学术交流。王正文研究员、吕晓涛研究员、徐慧研究员、李琪研究员、王淼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科技处处长王绪高主持。周淑荣作题为“植物多样性与病害”的学术报告,是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和野外实验观测等途径,研究了植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
武汉植物园功能生态学学科组研究人员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乌特勒支大学、瓦格宁根大学等学者合作,开展了森林树木分解长期实验。通过在不同森林对十种树木树干分解过程中附生无脊椎动物群落为期四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树木中附生无脊椎动物群落受树种、分解阶段和分解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分解前期不同树种树干中无脊椎动物群落差异较大,但随着分解时间增长,群落间差异度减小。随着分解时间增加,在两类不同森林中均发现...
相较于小径级个体而言,森林中大树不仅存储着较高的地上生物量,而且对森林结构、功能及微生境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大径级个体更易受到择伐、干旱胁迫、风等干扰事件的影响,目前全球森林的大径级个体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问题引发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径级”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是指位于林冠上层的大树,传统研究通常人为地定义为胸径大于某一阈值(如60厘米)的个体,但是受森林类型、演替阶段、环境胁迫等因素制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