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药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药理学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2.158 秒)
2021年5月1日,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卢钢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PIF4 negatively modulates cold tolerance in tomato anthers via temperatur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tapetal cell death”,揭示了PIF4通过温度依赖性调节番茄绒毡...
鞭寄生属(Hydnora)是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半干旱地区一类无叶的寄生植物,属于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目前,该属记载有8种,其中7种在非洲,1种在阿拉伯半岛。本属中,H. abyssinica A.Br. (图1)和 H. africana Thunb分布较广。该属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学中,但它们的传统用途和药理价值却鲜有文献记载。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研究团队对鞭寄生属物种的分布、民...
天然“抗癌明星”紫杉醇及其原料来源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的研究获重大突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组所获悉,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在预印平台bioRxiv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Taxus genome providesinsights into paclitaxel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
由于人类对动物肉类蛋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有效避免规模化养殖在动物间带来的病原菌传播,我国每年养殖业中抗生素消耗量大于10万吨,占全球使用量的30%以上。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由于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导致现在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失效;另一方面,携带ARGs病原菌的粪污等经排泄后将对养殖区域...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应用工艺学组以吡虫啉为目标化合物,研究揭示了玉米幼苗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种衣剂的吸收与传导途径。研究发现虽然根系对药剂的吸收与传导广为人知,但在玉米幼苗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种子本身对种衣剂的吸收与传导贡献更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Doi 10.1002/ps.5930)。
近日,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319号公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农药利用率田间测定方法 第1部分:大田作物茎叶喷雾的农药沉积利用率测定方法—诱惑红指示剂法》将于2020年11月1日起实施。施用农药是防病治虫的重要措施,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农药利用率是衡量农药科学使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农药利用率田间测定方法 第1部分:大田作物茎叶喷雾...
2020年7月14-16日,植物保护研究所曹世勤研究员受青海省农学会邀请,参加了2020年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并在农业分论坛做了“甘肃陇南小麦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主旨报告。本次论坛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青海省人才办、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中国农科院、青海大学、青海省农学会、青海省畜牧兽医学会等单位协办。论坛主题是“生态青海 绿色农牧”。
2020年2月23日,我校柑橘团队在预印版平台preprints上线题为“Citrus Fruits Are Rich in Flavonoids for Immunoregulation and Potential Targeting ACE2”的研究报告。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宿主,是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进入人体的,本研究有望为筛选抗新冠病毒天然化合物以及提高免疫力...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汇聚我国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杰出专家,成立学术咨询委员会并设立学部,聘请了199位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享有卓越声誉的专家为学部委员。我校校友徐锦堂被聘为学部委员。徐锦堂,男,1929年出生,研究员,药用植物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他从事药用植物研究50余年,在我国传统名贵中草药黄连、天麻及猪苓的栽培技术和理论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国家,我省又为高发省份之一。包虫病中的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防治药物,成为我省广大农牧区扶贫攻坚的“难点”。7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青海大学格日力团队包虫病药物发明专利,标志着我省包虫病药物研究理论实现新突破。该项蕴含新型理论的发明打破了包虫病治疗药物唯一、疗效有限的瓶颈性问题,将在包虫病尤其是“虫癌”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省扶贫攻...
2018年1月31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我校杨生超教授研发团队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实现重要原料药“灯盏乙素”全合成,为工业化生产中药组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小桐子也称麻疯树,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地区大量分布,是一种适合在贫瘠土壤和干旱地区迅速生长的木本植物,是天然的药用植物。小桐子种子大,含油量高,因其可用于大量生产生物柴油而闻名,在非洲、中美洲等地区,栽培和利用小桐子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中国对小桐子能源植物也十分关注和重视,预计到2015年将在我国云南、四川和广东等南方省市种植达1500万亩以上。
德昂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古老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传统知识。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龙春林研究员指导研究生唐贵华等开展了德昂族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调查整理了92种德昂族民间药用植物,隶属54科87属,其中有23种从未在任何德昂族药用植物的文献中记载过,并首次记录1种药用植物的新的药用特性。
作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关键种,榕属植物与当地民族的宗教文化及饮食文化紧密相关,有些榕树是当地民族的神树,有些榕树的嫩尖叶是当地十分重要的木本野生蔬菜。当地居民通常到野外采集榕树嫩叶或在自家庭院种植榕树后就近采收嫩叶,嫩叶采收时间一般长达半年或全年,所收获的嫩尖叶用清水煮去苦味后炒食或者直接用来做凉拌菜,亦可煮成野菜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