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农艺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艺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212条 . 查询时间(1.727 秒)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批准新设辽宁大学哲学等29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60号),批准我校新设作物学、生态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已有畜牧学、农业工程、林学、兽医学、生物学、草学、作物学、生态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9月3日北京市科委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项目专家再赴和田,调研洛浦农业示范园、团结新村、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和田经济新区、和田市莫尔日克乡等5处示范户的生产情况。和田市团结新村作为新建的重点蔬菜基地一期工程将建成400栋温室,作为和田市蔬菜、果树生产的示范基地。目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的“欧冠”、“迪芬妮”、“中杂201”、“中杂109”及黄瓜、...
2014年9月5日,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到湖北浠水县考察指导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水稻所党委书记方军、副所长钱前及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陪同考察。
2014年5月29日,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联合共建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据介绍,为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确保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科技部于2011年批准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探索完善共建共管制度与协同创新机制,吸收、汇集全国优势力量,共同攻关,显著提升了研...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间进行的2014世界种子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绝对优势”。袁隆平介绍,中国杂交水稻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就达到7800万亩,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同时受聘中心岗位专家。 战略协议签字仪式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河南农...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据李培武研究员介绍,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污染范围广,严重影响着农产品、食品及饲料消费安全,制约着农产品和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黄曲霉毒素免疫原性差、抗体亲和力低、交叉反应强,原有检测技术灵敏度低、不能满足高灵敏现场检测需求的技术难题,...
果实落粒抗性作为古代人类首先选择的重要农艺性状被认为是作物驯化的里程碑。栽培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油和蛋白来源,其果实的裂荚抗性是重要的驯化性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利用多种手段试图找到这一性状的控制基因,但均未取得突破。
2014年1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巨晓棠教授题为“Direct pathway of nitrate produced from surplus nitrogen inputs to the hydrosphere”(硝态氮向水体迁移的直接途径)的评论文章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以Letter的形式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1/...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的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课题已完成95%的专用信息产品反演方法及产品生产,构建了全新的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体系,并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双语《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粮食生产形势信息获取途径。该课题2013年12月25日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
近日,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自动识别智能系统测试暨农作物病害监测预报技术研讨会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普爱技贸中心、上海创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采用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历时3年,成功研制出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自动识别智能系统。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人口在未来20年仍将继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但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因此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是实现粮食总产量增长的根本途径。按照作物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的实践,通过改良株型,提高品种的田间种植密度,进而促进光能利用率,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株型发育是当前及未来作物高产育种的关键性状之一,而遗传调控网络的解析,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中分蘖、株高、叶夹角等影响作物产...
在伊朗扎格罗斯山脉某地出土的化石和人工制品表明,在这个西亚两河流域东部地区生活的早期居民可能在约1.2万年前就开始种植大麦、小麦等谷物,这意味着谷物栽培在两河流域东西部几乎同时起源,而非之前认为的从西部传到东部。
2013年1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棉花新型复合制剂“艾氟迪”(AFD)试验示范总结会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 会议讨论了2013年的试验、示范方案,明确了使用技术和方法,以及剂型改进方向,为加快艾氟迪在西北内陆棉区大范围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2年11月9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稻类遗传育种学”启动讨论会在富阳试验基地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院科技局副局长陆建中,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副所长胡培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出席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