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86-30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687条 . 查询时间(3.868 秒)
2019年01月17日,《科学》子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等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许家窑古老型人类幼年个体的牙齿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在形态特征上还比较原始的许家窑人在牙齿生长发育规律(被认为反应生活史)上已经步入现代人变异范围内。提示人类在演化成如今模样之前,可能就已经像现代人一样遵循着一个较慢的生理节律。
2019年01月17日,《科学》子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等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许家窑古老型人类幼年个体的牙齿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在形态特征上还比较原始的许家窑人在牙齿生长发育规律(被认为反应生活史)上已经步入现代人变异范围内。提示人类在演化成如今模样之前,可能就已经像现代人一样遵循着一个较慢的生理节律。
近日,陶庆主编的《政治人类学评论(第7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该书内容包括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乡村权力多元与乡土秩序重构、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乡村集市中的权力整合、“寺庙重...
“许昌人”(距今10万—12.5万年,晚更新世早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相关成果于1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上。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人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演化阶段。由于头骨化石所揭示的重要信息,如何从技术与行为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许昌人”显得尤...
2018年11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一篇研究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到3万至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最高、最早的纪录。(相关报道见本报12月3日第1版)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1月20日,我校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获批成为ISBER-IRL(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sitories-International Repository Locator,国际生物与环境样本库协会-全球样本库保藏基地)正式成员。这标志着该中心跻身全球47家顶尖样本库行列,与梅奥诊所样本库、卢森...
2018年11月19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金力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在东亚现代人起源问题上获得了一系列新突破。特别是东方“早期智人”——许昌人、大荔人等新的化石证据,显示出现代东亚人的祖先可能既包括非洲智人,也包括不同时期进入东亚的其他人群以及更早的东亚人。“来自中国的化石材料,特别是东方早期智人,长期以来被一些研究者忽视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人起源与演化问题的...
近年来,欧亚大陆古人类学、考古学以及古环境研究方面的新材料和新成果不断涌现,为认识过去人类演化及其环境适应提供了新视角。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所在欧亚地区都已开展大量野外考察及科学研究工作,有许多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2018年10月22-25日,我所李小强研究员、周新郢副研究员、赵克良副研究员及沈慧博士生一行4人,赴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李小强研究员应研究所邀...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在线报道了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现最早的多鳃鱼类——锯齿宽腹鱼(Platylomaspis serratus gen. et sp. nov.),将多鳃鱼类的起源由早泥盆世提前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向前推进了大约两千万年。同时,将多鳃鱼类的古地理分布从原来的华南板块扩展到塔里木板块,证明两大板块在志留纪早期曾经离得很近,具有非常重要的古地理意义...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000年前彻底灭绝而结束。洞熊世代生活在山洞中,靠冬眠以熬过漫漫寒冬。著名古生物学家柯登Kurtén著有《...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类演化早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巾帼鸟发现于河北省早白垩世的大北沟组,2017年周忠和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该地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