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728条 . 查询时间(3.897 秒)
悬棺葬是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种葬俗。悬棺葬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群岛亦有较多的分布。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类遗迹越来越少。作为一种比较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遗存和丧葬习俗,悬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年代最早的悬棺葬遗址位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距今 3,600年,相当于我国的商周时期。福建武夷山地区被认为是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杨石霞副研究员联合中外多家机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距今约110万-100万年,泥河湾史前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与中更新世转型期(距今约120万-70万年)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耦合关系。
我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黍是其主要食物但并非本地种植,宗日文化狩猎人群与同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农业人群通过物物交换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地区共存。该成...
2020年3月26日,我校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与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科学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中心、乌兰巴托国立大学考古系、维也纳大学进化人类学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台湾成功大学考古所、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等全球41个单位的77位共同作者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bioR...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项重要特质,一般被描述为“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视角,以及发明创造,从而传达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虽然创造力被认为与智力等特质有关,但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形成时期更晚,大约在60,000到3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与同时期的艺术、科学、政治、宗教、语言的出现有关,因此创造力也被认为是区别人和其它物种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中国多所高校及文物考古机构通过合作,最新完成距今5200到300年(主要集中在距今5000-2500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先民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古代青藏高原人群和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之间较近的母系遗传联系。这是首次系统性研究距今5000年青藏高原人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填补了西藏地区距今3000年的数据空白,其揭示出在青铜时代农业传...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3月11日消息,我所付巧妹研究员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青年领袖,全球共有115位40岁以下的学术界人士、艺术家、活动家、企业高管和政治领袖等入选。入选原因:付巧妹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因改写早期现代人历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人类演化过程,被Nature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其主导共同或参与开发的古DNA捕获技术、新一代古DNA片段提取技术等,被评价对...
2020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兰州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严纯华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教授陈发虎院士和兰州大学副教授张东菊等研究组的两项成果分别入选。
近日,继荣登美国Science杂志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美国Archaeology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和美国Science News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新闻”后,由兰州大学双聘院士陈发虎领衔的“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研究成果,再次成功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人类活动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尚存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新地质时代。当前,在人类活动的主导影响下,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急剧变化,大量证据表明人类已经引发了第六次全球生物大灭绝。人类社会发展究竟如何驱动物种的灭绝过程?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文化演进(cultural evolution)在生物多样性丧失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2019年12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其评选的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继先后入选2019年度美国《考古学》杂志(Archaeology)评选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评选的十大新闻之后,由我所陈发虎院士和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副教授领衔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从一块被咀嚼过的古代“口香糖”——桦树沥青样本中,科学家得到了一名5700年前、名为“Lola”的古人类的全部基因组。通过对桦树沥青中含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DNA进行分析,还揭示了“Lola”的口腔微生物组和可能的饮食来源。这项遗传学研究发表在17日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2019年11月14日,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程时锋团队与德国科隆大学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Gane Ka-Shu Wong教授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ution”的论文,证明了双星藻纲早期分化出来...
听觉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定义的五种感官中,介导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的受体基因早已被相继确定,两位美国科学家也曾因发现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而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人类对声音感知的核心——负责听觉转导的离子通道是由哪个基因编码的,一直是个谜。针对这一问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闫致强团队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服部素之团队、...
2019年12月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兽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基干兽类中演化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分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