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水生生物学相关记录514条 . 查询时间(1.312 秒)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博士生张健在张全发研究员和谭香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河流基础食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功能群和鱼类的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率,使用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了基础食源对食物网的食源贡献率,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食物网结构指标,包括营养长度(trophic length)、营养多样性(trophic diversity...
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娜在邢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类金属砷(三价砷和五价砷)对四种不同粒径(100、10、1和0.1μm)的三种微塑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乙烯)的吸附行为;同时,实验探究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和砷对两种沉水植物(密刺苦草和菹草)的复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微/纳塑料对砷具有吸附亲和力,两种污染物的结合对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均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微/纳塑料对砷的吸附...
“异形叶”是指基因型相同的植物由于环境变化导致叶形显著差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水生植物中尤其常见。异形叶植物的水生叶常为深裂、丝状或线形,叶片较薄,气孔密度较低或缺失;而陆生叶的叶形则相对简单,叶片较厚而维管束发达,气孔密度较高。异形叶是研究植物表型与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不同进化地位的异形叶植物在相同环境下具有相似的表型特征,这也为研究植物趋同进化的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模型。然而,由于缺乏合适...
沉水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活动导致了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的大量衰退。水生植物衰退会导致湖泊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进而削减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等多重胁迫是湖泊水生植物衰退的重要驱动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直接作用于沉水植物,还会通过作用于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等间接影响沉水植物生长。而且,多重因子叠加通常会产生协同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多关注一个或者两个因子,关于多重环...
杭州西湖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城市景观湖泊的典型代表。杭州西湖面临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城市湖泊颇具代表性。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后期将面临内源污染和生态恢复等问题。这是湖泊在完成控源截污后将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水生态修复工作中,恢复沉水植物是水体治理的有效途径。生境条件的改善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必要条件。就西湖而言,面临着“香灰土”的问题。西湖湖底的浮泥层和软泥层氮磷营养盐和有机质含量...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隶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典型高原咸水湖泊——青海湖中,是维持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稳定的核心物种。青海湖裸鲤是鲤科鱼类中唯一一种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的自然群体,是探究高原鱼类适应进化的良好素材。青海湖裸鲤为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度较高,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的青海湖裸鲤基因组。
条鳅科Nemacheilidae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是一类适应流水生境的底栖性小型鱼类。迷鳅属Mustura为条鳅科2018年确立的新属,其主要特征是:雄性胸鳍第一分枝鳍条明显较宽且向上倾斜,分枝鳍条间距更短且除接近顶端外无膜质结构;鳔后室呈圆锥状且较小,或是缺失;下唇中部有缺刻,两侧皮褶形成角状肉垫;雄性具有明显的眶下瓣等。早期的分类学研究...
2022年7月13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周文宗研究员带领的水生生物团队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 Research发表了题为《Investigation of membrane fouling and mechanism induced by 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during long-term exposure to pharmaceu...
脊椎动物气体填充器官(Air-filled organs)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辐鳍鱼类中,称为“原肺”。在泥盆纪时期,早期鱼类由水中向陆地过渡。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早期鱼类“原肺”逐渐演化形成了四足动物的肺,行使呼吸作用。然而,生存在水中的大部分硬骨鱼类则演化出鳔(Swim bladder),除了具有呼吸、发声和听觉等辅助功能外,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沉浮(Buoyancy control)。
2022年6月21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颉、科技监测处处长武旭业,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主任李利桥及水生态环境处、自然生态保护处、市监控中心、东湖风景区分局等多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二期工作。水生所副所长胡炜,武汉市长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科研业务处处长贺锋,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铸研究员等参加了交流座谈...
2022年5月27日,武汉大学刘耀林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带来了题为“基于遥感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协同发展分析”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2年第1期。 报告中,刘耀林教授以长江经济带沿程11个省市中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集1995-2015年间这些城市Landsat数据和夜光遥感灯光数据,拟合城市土地与人类活性范围...
2022年5月7日,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2021年年会暨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六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邹桂伟研究员、危起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研究员、谢平研究员、徐镇研究员,湖北省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人员基于草鱼 SBMIE 肠肝转录组数据,通过TCMI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grated Database)来预测对肠肝炎症有效的药物。揭示了沙棘的抗肠肝炎症的分子免疫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对云南高原湖泊洱海的鱼类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控开展了多年持续研究工作。2022年4月25日,研究团队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Water Research上发表“Can top-down effects of planktivorous fish removal be used to mitigate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rge...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带队,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对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副局长张颉、调研员袁新慧、科技监测处处长武旭业、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春秋、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栋,水生所研究员、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吴振斌,科研处处长贺锋,中心主任王洪铸研究员和刘碧云研究员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