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免疫学 微生物分类学 真菌学 细菌学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微生物学相关记录261条 . 查询时间(1.359 秒)
“草地微生物论坛”第二十七期——张晓教授。
应兰州大学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邀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Harinder Paul Singh Makkar教授将于2023年11月05日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第六十二期—Daniel Alexander Bastias研究员。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第六十二期—卢明镇助理教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 号),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双语)》获批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实现了学院零的突破。
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利用自身存储的能量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实现自驱动, 是典型的非平衡态系统。自然界中小到介观尺度的细胞组织、细菌菌落,大到宏观尺度的蚁群、鱼群、鸟群、人群等均是活性物质。近年来,活性物质逐渐成为软凝聚态物理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热点。活性物质的研究对追溯生物系统复杂现象的物理起源、发展非平衡态统计物理、设计新型智能材料、操控微纳机器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灵芝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灵芝  物种多样性  药用真菌       2023/12/27
灵芝是我国最重要的药用真菌。1966年中科院微生物所基于青岛崂山的野生大型灵芝后展开了栽培研究。Patouillard最早把中国灵芝鉴定为Ganoderma lucidum,该名使用了100多年,但中国灵芝和欧洲灵芝在分子序列上有差异。为解决这个问题,戴教授带领团队对中国、欧洲和北美洲的灵芝进行了收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中国灵芝与欧洲灵芝在系统发育和形态学上均有不同,并命名为Ganoderma ...
2023年10月14日,Lablinks“微生物组、炎症与免疫”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细胞出版社、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和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举办。研讨会特邀十位资深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流行病学家和临床医生做主题报告,共同探讨微生物组、炎症、免疫反应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吸引了领域内近200位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会。
2023年10月10日中午,第35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在植保楼B103举办,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罗诗琦副教授以“蜜蜂通过调用免疫系统维持宿主特异的肠道共生菌”为主题开展分享,秦耀果老师主持会议,到场师生共计四十余人。
2023年10月10日-13日,2023年亚洲菌物学大会于在韩国釜山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名菌物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本项会议的下一届主办方(Asian Mycological Congress 20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菌物系统学与资源挖掘创新团队” Kevin D. Hyde教授和Ishara S. Manawasinghe博士作为受邀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宣传推广2...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重金属增强细菌耐药性的前体机制,为有效遏制环境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2023年9月26日,海南大学食品学院与工程学院及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张家超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 drug re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biotics and lovastatin in vitro and in vivo”发表于微生物组高水平期...
资源波动假说认为,本地植物群落的资源可用性波动可能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尽管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一致的结论,这或是由于较多研究关注资源波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的调控作用。例如,贫瘠土壤中的共生微生物可能对植物互作的影响更大,而在富饶的土壤中,可能是土壤病原菌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养分变化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从而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2023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研究员陈昌斌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合作,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真菌促进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2-TOPLESS作为一个新的正-负反馈环,动态调控营养交换和丛枝发育,进一步完善了丛枝菌根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框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