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水文学 >>> 湖沼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湖沼学相关记录189条 . 查询时间(1.39 秒)
2020年7月21日15时,中科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团队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钻探平台,在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钻取长100.63米的湖芯,总取芯率达到98%。这是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获取超过100米长的湖芯,实现了在深水湖泊采样方面的突破。湖芯是指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其中的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可以反映当时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姚檀栋院士团队张国庆副研究员及合作者通过对青藏高原湖泊遥感监测、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系统地总结了青藏高原湖泊变化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结论主要归纳为:1. 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变化自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随后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 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北部湖泊整体增长、南部湖泊减少,同时大部分中北部湖水降温、南部...
2020年7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通过对青藏高原湖泊遥感监测、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该所研究人员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湖泊变化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利用湖泊变化这一指标,向科学界提供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湖泊影响的全景图。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上。为更好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水循环,助力水文学、湖沼学、冰川学和遥感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研究人...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羊向东团队选择泸沽湖为研究对象,以有壳虫群落分析为切入点,结合地球化学指标和年代分析研究过去2500年以来群落演变特征,分析驱动有壳虫群落变化的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该研究发现泸沽湖生态系统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第一阶段(公元前500年—公元800年)有壳虫多样性较低,匣壳虫属丰...
由于流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近20年来我国湖泊的清澈度有了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和湖泊污染物削减等工程的实施。不过,中国东部和西部的湖泊水体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 SDD)有着明显差异:西部湖泊SDD (180.28±171.29cm)整体高于东部湖泊 (78.00±40.54cm)。湖泊SDD周期性季节变化有明显对比,东部湖泊SDD夏季最高,...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结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设,结合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变化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发展了一种可靠的湖泊蒸发量估算方法,并据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发总量为每年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为准确估算“亚洲水塔”中湖泊水资源储量提供数据参考。
多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会极大延缓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底泥(或沉积物)蓄积了约90%及以上的湖泊内源污染物如氮磷等营养物质。在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如风浪扰动、溶氧波动等,底泥氮磷则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为藻类等提供物源基础,引起蓝藻水华暴发。随着外源控制的力度逐渐加大,湖泊内源污染在蓝藻水华的暴发起到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底泥内源氮磷的活化机理是什...
为了促进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热忱欢迎和邀请各有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共同推动我国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根据鄱阳湖独特的水情变化特征以及洪泛区系统的界定,可定义赣江等五河入湖河口水体以及鄱阳湖主湖区均为湖泊系统,而水位消退期与主湖区脱离的湿地(包括碟形湖)属于典型的湖泊型洪泛湿地。鄱阳湖洪泛湿地及广泛分布的碟形湖除了维护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之外,也对季节性洪水过程起到缓冲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三峡工程、流域水库调度和湖区人类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洪泛湿地受干扰的频率和程度。此外...
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依靠湖泊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也使用湖泊作为食物来源和多种经济活动,并且许多生物类群也依赖湖泊生存。然而,尽管湖泊的重要性,我们仍然缺乏人类活动对全球湖泊影响的评估。近日,我院克里斯托(Christos Mammides)副教授在环境科学顶尖期刊《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上发表题为:“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
湖泊透明度(SD)是描述湖泊水质和湖泊光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主要受湖水中光学活性组分(藻类、非藻类颗粒物、黄色物质)和纯水自身的影响;同时, SD也是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直观反映湖水清澈和混浊程度,是衡量水下光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开展湖泊SD的相关研究对湖泊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探究九寨沟蓝色喀斯特湖泊的颜色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孙庚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硕士生李小辉等人借助高光谱设备并结合水化学分析方法,首次定量化描述了九寨沟喀斯特湖泊和高原非喀斯特湖泊水体的光谱反射特征和独特颜色特征;初步揭示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举世闻名的蓝色喀斯特湖泊颜色形成机制;发现了九寨沟喀斯特湖泊与高原非喀斯特湖泊颜色差异的原因,建立了湖泊水质-颜色的回归方程,并将其运用到地震后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研究“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区域水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50%以上。该区域湖泊近5万平方公里,占整...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30日发布消息说,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并钻取多支湖泊岩芯。这些重要科考成果,既填补了可可西里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也为有“亚洲水塔”之誉的青藏高原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区域水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
被视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河流的源头,影响着东亚和南亚几十亿人的生活。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青藏高原的水循环格局,威胁亚洲水塔的安全。由于高原器测资料分布稀疏且观测时间短,难以揭示青藏高原地区水文循环的长期演变过程和规律。作为我国最大的湖泊分布区,晚第四纪以来高原湖泊群经历了剧烈的水位变化,留下了丰富的湖岸线和湖泊阶地记录,为研究湖泊水位变化和水循环过程提供了良好载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