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108条 . 查询时间(2.55 秒)
2022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兴蒙造山带由多陆块碰撞拼贴而成(图1),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先后受到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多重叠加与改造作用,致使兴蒙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形迹复杂,是研究壳幔构造演化变形的理想区域之一。关于古太平洋俯冲对兴蒙造山带壳幔变形的影响范围,一直存在争论。兴蒙造山带曾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闭合所导致的多块体拼合产物,因此排除了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构造事件的影响。然而,越来...
高山树线作为树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界限,被普遍认为是高海拔地区快速气候变暖的指示器与记录载体。200年前,“现代地理学之父”亚历山大·冯·洪堡开启了高山树线研究的先河,首次提出高山植被分布的气候驱动学说,并首创“等温线”概念,拉开了寻求对高山植被分布普遍性解释的序幕;德国植物生态学家Christian Korner发现,全球高山树线分布收敛于一致的温度阈值,揭示了高山树线位置位于生长季年均温为6.4℃...
咸水层封存是CO2大规模深度减排的一个关键技术,封存容量是确定CO2咸水层封存潜力、贡献与工程实施条件的基础,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咸水层都具有非常大的CO2封存容量。这些评估结果由于预设的技术方案、封存机理、数据类型与精度、数据集成与解释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此外,影响地质封存容量的因素还包括技术经济特征、场地适宜性、风险、监管、社会经济状况、政策等。因此,建立一个具有共识性的...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发育洋壳的海盆,是板块边缘俯冲-张裂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边缘海。厘清南海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认识板缘型边缘海成因、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沙地块的裂离与南海海盆扩张是紧密相连的构造演化过程。2022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海盆(IODP 349航次)和北部陆缘(IODP 367和368/368X航次)领导实施的国际大洋钻探逐渐揭示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然而,由于南海南部构造地层...
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地球经历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由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变。期间,大气CO2浓度由~200 ppmv增加至~800 ppmv,海水增温近10℃,南半球的大规模冰川逐渐消融,低纬热带雨林大幅萎缩,海洋生物多次小规模灭绝。多数研究认为,该时期全球增温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的大气CO2浓度增加有关。然而,CO2主要来自俯冲带火山还是大火成岩省一直是争论热点。现有研究集中在海相沉积,缺乏长尺度陆地环...
碳封存是一种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地质工程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的兜底技术。二氧化碳注入到储层后会引起地下储层有效应力变化,从而导致储层孔渗特性变化,最终导致二氧化碳的运移规律和驱替效率发生改变。研究储层孔渗特性在不同有效应力状态下的变化规律,揭示二氧化碳在不同有效应力状态下的运移特征对精细评估储层储量和封存安全有重要意义。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15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依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信使”号任务的全球地形数据,重新绘制出水星的地貌构造。研究同时指出,水星在“晚期重轰炸”后冷却时发生的行星收缩产生的水星半径的减少,要远少于之前的估计。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立项结果。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和GPMR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威教授团队在国际地质学顶级期刊Geology上发表了关于热液黄铁矿中复杂成分环带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吴亚飞是中国地质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李建威教授。
日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我所尹继元研究员主持的《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洋中脊俯冲与斑岩成矿》成果荣获二等奖。该成果由我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继恩R2、申萍R3、潘鸿迪R7、孟磊R8、朱和平R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袁超R5、龙晓平R6)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冲R4)等单位共同完成。
尽管板内变形现象显著,但传统的板块运动模型仍遵循经典的刚性板块构造理念,以致于低估甚至忽略了板块变形的作用。约束良好的板块变形模型可以为揭示沉积盆地的形成、板块的俯冲历史以及板块之间的耦合作用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缺乏全面的约束条件和有效的表达方法,建立盆地运动学与变形的定量重建模型仍然具有挑战性。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表现,它记录了新生代东亚地区的变形和运动史。尽管前人对渤海湾盆...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之际,《地球科学进展》期刊推出的“火星风沙地貌”虚拟专刊,整理刊发我校行星风沙科学研究院董治宝教授团队2019年以来发表的系列火星风沙地貌研究论文,并邀请董治宝教授对火星风沙地貌进行了解读。
关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时空结构和演化历史是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秦岭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三叠纪的闭合,华北和华南板块完成了最终的碰撞拼贴,而洋壳闭合后造山活动及其过程仍存在一定争议。在川东与大巴山交汇区发育的系列褶皱冲断带,是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碰撞后形成的陆内弧形构造带(图1),研究该区构造变形特征、年代学分析及运动学过程能为揭示华南-华北后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2021年1月12日,欧洲中部时间上午9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UNESCO-Land Subsidence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简称LaSII,https://www.landsubsidence-unesco.org)线上召开了LaSII新一届领导换届交接仪式。出席会议的有UNESCO IHP(国际水文计划)执行主席Alice Aurelie博士,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