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理论天体物理学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 高能天体物理学 实测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体物理学相关记录609条 . 查询时间(1.546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乐平副研究员领导的一个由中外8名学者(包括国家天文台张军研究员、陈华东副研究员,德国马普太阳系所Hardi Peter教授、郭荔佳博士和陈枫博士,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Eric Priest教授和Duncan Mackay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磁重联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对发生在太阳暗条和冕环之间的磁重联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和详细演化进行了直接的观测研究。该研究成果于...
近日,国际天文学期刊美国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韩忠涛博士、钱声帮研究员和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的Boonrucksar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并证认了 IPHAS J0518是一颗特殊类型的掩食矮新星系统(Z Cam型),其爆发存在着双峰分布,并揭示爆发期间吸积盘的复杂行为是由其半径和温度梯度的联合变化引起。
近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和研究生于扬、法国巴黎天文台王海峰博士、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早型OB恒星和晚型K型巨星,细致描绘了银河系内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与气体盘的空间结构做了比对。他们发现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和年老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类似,没有星族演化效应,因此研究团队认为恒星盘的边缘增厚现象更可能起源于星系扰动的物理过程,而非银盘的长...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科研人员利用地面多台望远镜对脉动食双星HIP 7666开展多色测光和光谱国际联测,测量得到该双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给出测光轨道精确解和恒星物理参数,利用星震学模型对其脉动子星的脉动频率进行模式证认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16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科学家的深入分析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土星有一个缺乏清晰边界的弥漫核,核的大小一直延伸至土星半径的约60%,这显然远远大于之前的估算。此次是对土星内部结构的全新认知,也是对标准行星形成模型的一次挑战,同时也对土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的、关键性的约束。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科研人员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高精度测光数据,在低振幅盾牌座delta型脉动变星中发现大振幅delta型变星(HADS)的脉动特征,此项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在美国《天文学杂志》。
北京时间2021年8月5日,《自然-通讯》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科研人员分析于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获得的参宿四变暗过程的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揭示红超巨星参宿四的神秘变暗是其表面出现恒星巨黑子造成,对这一颇受关注的现象提出了新的物理解释。
2021年8月5日,《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空间红外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红外观测及热物理模型,揭示了主带Themis(司理星)族群小行星的热物理特性,有助于了解太阳系中含水冰小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21年7月14日,我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卢开兴博士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2.4米望远镜光谱观测的定标需求,提出了一种改正光谱大气吸收的新方法,改正精度达1%。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施相东和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在脉动大陵五型食双星(oEA)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发现天龙座HL是一颗次星接近充满洛希瓣的类大陵五型双星系统,探测出250多个脉动频率(包括28组间隔为轨道频率的潮汐分离多重频率),揭示其主星存在多个振动模式,并发现其次星存在黑子和耀斑活动,同时存在磁活动周。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
近期研究表明,月球虽然没有全球性的偶极场,但是有广泛分布的月壳剩磁,称作磁异常。一些磁异常的强度可达上百nT,它们可以阻碍太阳风的运动,形成局部磁层结构,称为微磁层。
据《科学》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两个黑洞吞噬中子星的事件。中子星是中等质量的恒星燃烧爆炸后留下的超致密核物质球体。大质量物体之间的剧烈合并是通过时空涟漪(或者说是引力波)被探测到的。此前,科学家已发现了黑洞—黑洞或中子星—中子星的合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毛基荣研究员和王建成研究员使用颤抖辐射(jitter radiation)机制对伽玛射线暴在TeV能段的甚高能辐射进行了详细研究,证明颤抖辐射是产生伽玛射线暴TeV光子的重要物理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贺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Kepler的SC数据,选取恒星参数与太阳接近的20颗有显著耀发活动的类太阳恒星,从光变曲线中识别出184个恒星耀发样本,基于耀发的光变轮廓确定了每个耀发样本的上升相和下降相时间,然后对耀发的上升相时间和下降相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
毫秒脉冲星的自转通常比较稳定,通过选择一批稳定的毫秒脉冲星组成测时阵,并进行长时间测时监测可用于纳赫兹的低频引力波探测。该探测依赖于脉冲星可达到的测时精度。一般情况下,对于FAST等高灵敏度的望远镜,抖动噪声是影响短时标测时精度的主要因素,它是由单脉冲的轮廓形状和相位变化引起的测时噪声,相关研究可以对脉冲星测时精度提供一个基本限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