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60条 . 查询时间(2.931 秒)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杨冰副研究员等与大连理工大学周思研究员合作,在气氛诱导动态调控催化剂再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气氛、载体双重作用下金属原子的缓释迁移机制,实现了Rh基催化剂全尺寸调控与精准创制,并进一步阐明了甲烷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尺寸特异性。
手性亚砜亚胺具有碱性的氮原子和在极性溶剂中良好的溶解性,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图1)。目前,合成这类化合物的主要策略是基于手性底物的立体专一性转化,如手性亚砜的亚胺化、手性亚砜亚胺的氧化和手性亚磺酰胺的S官能团化。近年来,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C-H键活化方式,为合成手性亚砜亚胺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绝大部分过程生成了环状亚砜亚胺。鉴于非环状亚砜亚胺的重要性,利用不对称C-H键活...
近日,精密测量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组宋宏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Daniel M. Neumark团队、新墨西哥大学教授郭华合作,结合慢光电子速度成像光谱实验和量子动力学理论,获得了多原子分子反应过渡态区域目前最为完整的图像,对于理解多原子分子反应的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化学》杂志上。
2022年12月7日,精密测量院詹明生研究员团队研制出集成化高精度原子绝对重力梯度仪。该重力梯度仪基于垂向层叠双原子干涉仪方案,探头体积仅为95升,测量精度达到0.86 E(1 E = 1X10-9 /s2 = 0.1 μGal/m),是目前国际上集成度最高的亚E水平的原子重力梯度仪。同时,团队完成了该梯度仪详尽的系统误差评估,使之成为国际上首台原子绝对重力梯度仪。相关研究成果2022年12月7日...
2022年9月8日,沈阳化工大学赵大伟教授应油脂化学研究室邀请作“纤维素分子尺度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赵大伟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依次对纤维素基储能材料与器件、智能离子凝胶、动态smart材料、新特性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等进行了报告,报告结束后赵大伟教授还与林化所学生、员工开展了线上交流,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和指导。
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利用65米口径的天马射电望远镜对猎户座Orion KL天体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带宽(15 GHz)、最高灵敏度(mK量级)的Q波段谱线巡天工作。探测到约600条发射线,并成功从中证认出177条射电复合线和371条分子谱线。在天马望远镜探测到的53个分子品种中,21种是前人对Orion KL的Q波段搜寻工作[1]中未曾探测到的。这一工作表明了天马望远镜在探测弱线、开展大宽带谱线搜寻等...
生物大分子的凝聚越来越被认为是细胞组织调节各种生物功能的重要策略。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 SG)是真核细胞质中形成的凝聚体,对各种应激源比如热激,渗透压等做出反应。当遇到压力时,蛋白翻译停止,细胞内未包被的mRNAs浓度升高,与相关的RNA结合蛋白以及一些翻译起始因子快速聚集形成动力学的SG。SG在生理条件下是动态和可逆的,它们保护mRNA免受损伤,防止错误折叠或过早终止引起的缺...
202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在南海东侧马尼拉海沟北部俯冲-碰撞带岩石圈三维变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类玻璃化弹性体(vitrimers)是2011年合成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通常在低温时表现和热固性材料类似(具备非常优秀的力学特性),在高温时可以通过键交换实现高分子网络拓扑结构的重塑(和热塑性材料类似)。因为这类材料所展现出的特殊物理性质以及强大的应用潜质,类玻璃化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入选202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Clarivate)联合发布...
在多相催化中,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的活性位点通常会受到周围化学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对催化性能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材料中,金属活性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近邻)原子通常直接参与或影响催化反应的过程。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和特别研究助理黄飞博士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宁教授以及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温晓东研究员等团队合作,通过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在暗能量探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利用抗磁悬浮力学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重要的暗能量理论——变色龙理论进行了实验检验,未发现该理论预言的“第五种力”,从而排除了其作为暗能量的可能。这是所有暗能量理论中的首个确定性的实验检验。相关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s with levitated force sensor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卢征天团队利用激光冷原子方法对镱-171原子(Yb-171)的固有电偶极矩进行了首次测量,获得了该电偶极矩小于1.5 x 10-26e cm的上限结果,并对镱-171原子核的席夫极矩设定了上限。相关成果以“Measurement of the Electric Dipole Moment of171Yb Atoms in an Optic...
2022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团队以丝光沸石分子筛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方法调变分子筛铝物种的状态,揭示了分子筛中铝配位状态的动态演变规律,并发现吸附吡啶可以使非骨架铝定向地转变为骨架铝,从而显著提高了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团队揭示了气相反应Fˉ + (CH3)3CI中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通道消失的本质,为理解亲核取代反应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新视角。
2022年8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等,将里德堡相互作用与高效单光子接口技术相结合,首次成功制备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纠缠,为单向量子中继等应用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多光子纠缠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测量中有重要应用。以往多光子纠缠的主要制备方式是采用非线性晶体内的参量下转换过程。然而参量过程中,光子是概率产生的,导致其向更多光子拓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