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磁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磁学相关记录139条 . 查询时间(2.058 秒)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陆轻铀课题组与吴文彬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密切合作,利用自制的20T超导磁体中的磁力显微镜,在一类受各向异性外延应力调控的相分离锰氧化物薄膜中观测了锰氧化物相分离实过程,发现了丰富的相分离行为。相关工作以Evolu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hase Competition Morphology in ...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奈梅亨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二硫化钼超薄层晶体管在高强磁场中能保持与低温环境下一样的超导性能,为未来应用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发表在2015年11月1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超导现象是一种材料中的电阻完全消失的状态,通常在非常低的温度中发生。当一种材料暴露于高强磁场中,电子对之间的弱连接键很容易被破坏,被破坏的电子对同时也让超导性能消失殆尽。但在高强磁场实...
大部分铁基超导的母体在有限温度会有“向列”相变,在此温度之下晶格的四重旋转对称性会自发破缺,而在此相变温度下略低或相同的温度会发生条纹反铁磁相变。所以通常认为这些铁基材料中的向列相是由反铁磁关联驱动。但是FeSe体材料的行为与典型的铁基超导材料非常不同。FeSe在90K温度有向列相变,但直到可以测量的最低温度都没有磁性长程序。最近的核磁共振研究在向列相变温度附近也没有看到低能自旋涨落的增强。基于这...
双势垒磁性隧道结利用在两个平行绝缘层之间的超薄磁性金属层形成二维量子阱(QW),并通过调节金属层厚度和磁矩方向来控制量子阱共振隧穿,是研究自旋相关的量子阱态、量子阱分立能级、量子阱共振隧穿磁电阻(QW-TMR)等自旋量子效应及自旋量子调控的标准结构,也是研发各种基于量子阱共振隧穿磁电阻效应的新型自旋电子学材料及量子阱共振隧穿二极管等重要单元器件的物理基础。因此这一研究课题在凝聚态物理及自旋电子学和...
2015年10月11日至13日,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主任Greg Boebinger教授、实验室副主任Mark Bird教授来到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进行工作访问。2015年10月的科学岛,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站在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主楼上俯瞰风景如画的远山近水、装备大厅及附属科研设施,来宾由衷地赞叹道:这里不愧为世界上最美的强磁场实验室。给美国同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一流的科研环境和园区...
2015年9月1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二五”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磁共振科学研究平台”主体结构顺利实现封顶。核磁共振科学研究平台项目建设面积为29100平方米,地上20层,地下1层,总投资11883万元。该项目于去年9月9日奠基,9月21日破土动工。
兼有磁性和晶体结构相变(热弹性一级相变,即马氏体相变)的磁性材料,称为磁相变材料,是目前磁性材料领域中仅次于永磁和软磁材料的重要功能性材料。由于这类材料中原子磁矩的铁磁性和晶格的铁弹性都非常突出且耦合紧密,因此它也是一种高效的多铁性功能材料。在相变过程中中,体系的晶体对称性、轨道分布、电子结构和磁有序结构等物理状态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和重构,表现出磁驱形状记忆、磁驱大应变、大磁热效应、大磁电阻、磁交换...
在各种材料中,铁是最广为人知的铁磁性物质。而本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材料科学论文,描述了一种能让非磁性金属如锰和铜,在常温下拥有磁性的技术。这项研究因“分子诀窍”让金属可以克服“斯托纳判据”,有助于拓宽用作磁性和自旋电子器件材料及材料性质的范围。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处于0.1 THz(1012Hz)到10 THz之间的电磁波。这个波段处于电子学和光子学传统波段的“空隙”区,因而缺乏有效的产生和探测方法。但是,太赫兹波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许多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振动、晶体中晶格的低频振动等均处于太赫兹波段,因此太赫兹成像等方法在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体自身也会产生太赫兹波,并且可以穿透衣物,因而太赫兹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安全检查。...
磁共振是一种优异的非侵入性临床诊断技术,但是受限于其灵敏度,针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微环境间的差异,特别是微小温度差异的检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周欣研究员带领的超灵敏磁共振研究组,发展了一种针对人体生理温度范围内微小温度差异进行磁共振探测的新方法,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最近一期的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http://p...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研究人员利用人造钻石中的瑕疵开发出新一代超灵敏磁场探测器,效率达到上一代探测器的近千倍。这将为医疗领域、材料成像、走私检查甚至地质勘探带来微型化的电池充电设备。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2015年3月31日,随着两个巨大的半环形主体真空室组件在合肥科烨电物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组装车间的顺利合龙,中国首台大型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KTX各系统的部件研制建造工作全面完成,进入装置最后整体安装调试阶段。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Keda Torus eXperiment”(KTX,中文简称“科大一环”)是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支持的大型装置建设项目。项目由我校物理...
细胞内蛋白质的核磁共振研究(Protein In-cell NMR),即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方法获取活细胞内原子分辨的蛋白质结构、动态学以及相互作用信息,是近年来核磁共振波谱的前沿研究领域。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李从刚研究员带领的原位生物大分子波谱分析组在细胞内蛋白质的核磁共振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VIP(Very Important Paper)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科研人员在解释一种稀有磁性材料的罕见属性上获得了巨大突破,有可能为掌握一系列新技术打通路径。从信息存储到磁制冷,很多未来最有可能的创新都依赖于先进的磁性材料,而这一新发现或将开启磁性材料物理性能的方便利用之门。这一工作由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依格纳斯·杰瑞和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杰森·汉考克共同领导,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及日本的研究者合作完成,该成果在寻找满足下一代多种技术要求的实用材料方面取得重...
太阳风重离子(如O7+)与磁层中性气体成分(如H)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发生电荷交换,发射出软X射线波段的光子。在地球磁鞘区和极尖区中太阳风重离子密度较高,因而该区域X射线较强,利用此原理可以对磁层顶进行X射线成像研究,从而给出磁层的大尺度特性及三维动力学演化过程,对磁层物理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赤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G.Branduardi-R...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