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主体间性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213 秒)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价值交流与价值沟通普遍要求的必然结果。从现象学意义上说,主体间的交流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审美价值体验的共同感,源自于生命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对普世价值的基本追求,在审美活动中,自由、平等与正义等普世价值原则,往往通过形象传达获得了审美共通感。
艺术美学研究发端于古希腊,并形成客体性的本体论传统,其代表性的理论是模仿说。自17世纪起,主体性意识开始自觉,美学的本体论逐渐向主体性转移,代表性理论则是表现说和情感说。这两个阶段在认识论上都表现为作品中心主义,将作品视为不依赖接受者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进入20世纪后,艺术美学在主体性提升的过程中将其从本体论拓展到认识论,走向主客间性,注重在主体心理的参照下研究艺术形式。大约在60年代前后,抽象的主...
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美学体系,它们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历史演变上可以发现美学体系演变的规律。哲学体系尽管千差万别,但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大的阶段,又各自形成了共同的特性,产生了三种哲学范式,由此也形成了三种美学范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出发,考察相应的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在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视阈下来重新审视电子游戏的审美特质,可将游戏描述为文本意义的建构。游戏软件并非静寂、孤立的客观实体而是使用上手的存在,游戏文本所体现的视物如己、视人如己的交互性,以及游戏活动所开启和呈现的审美世界,使人们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了主体主体之间在虚拟空间中的充分对话和和谐交往,从而使游戏活动成为超越现实之自由的生存方式和领悟生存意义的体验活动。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作用下走向主体间性是一种哲学必然。
本文首先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对象的关系时所具的“主体间性”,指出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正是因“主体间性”才得以实现。接着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心与物”、“人与器”、“人与乐”等关系进行考察,指出这些在西方音乐中属于主客体性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却表现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对中国音乐美学中的“和”(本质论)、“传神”(表现论)、“韵味”(审美论)等核心范畴和命题的分析,指出其共同基础也是主...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两大时期,并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第一个时期中先后形成音乐美学的两个阶段:客体本体论阶段和主体本体论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共有着一个认识论模式,即客体中心或作品中心的模式。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音乐美学开始由客体中心转向主客共建,主体在认识中的意义逐渐凸显,体现了主客间性的新理路;20世纪后期,又进一步生发出主体间性,解决了由主客间性所带来的客观性危机。同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这是第三次中国美学论争。这场论争持续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主体性主体间性的论争。这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它的基础是作为现代性核心的启蒙理性。启蒙理性的基本精神是主体性,它成为对抗宗教蒙昧和神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主体性美学认...
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美学建构具有根本意义,它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
现代哲学远离了古代哲学的客体性阶段,也走出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阶段,走向了主体间性阶段。主体间性理论又区分为认识论的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才是主体间性的基本形态。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在其历史发生过程中,又有信仰主义、审美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种取向。信仰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本于对上帝的信仰,因此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这一理论的代表是马丁·布伯...
现代西方美学从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而主体间性的构成被确认为理解。理解不仅是现代解释学的核心,也成为主体间性美学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主体间性内涵,它不是偏重审美理解,而是偏重审美同情。事实上,同情不是与理解无关,也不仅仅是理解的条件或理解的附属物,而是与理解同样重要的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在这个意义上,中西美学具有互补性。因此,从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角度考察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就不仅仅...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
【内容提要】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理论桥引, 为整个人类哲学的和解与沟通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 【正文】      一、主体间性转向的崛起  主体间性哲学的崛起...
【英文标题】On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内容提要】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