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中日关系相关记录244条 . 查询时间(0.282 秒)
21世纪初小泉成为日本首相以来,因受日本国内战略、形势及美国因素的影响,又加之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从而促使日方对华实行强硬的“右倾”政策,即:政治上对华推行“强硬”政策,经济上改变对华援助合作政策,外交上实行对中国牵制和防范政策。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东北亚研究中心沈海涛博士新著《中日关系发展的新探索》(日文)于2004年5月由日本侨报社正式出版。
中日关系浅析     中日关系  交流合作  共同发展       2013/1/24
文章从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出发,着重论述了从中日邦交正常化到两国关系的日益严峻和紧张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而谈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新时期中日关系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点。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中日互惠关系,意味着“经济依存与政治互信”应成为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石。新时期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段“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中段“碰撞期”(新世纪开始至今)和期望中的后段“构建期”(起始时间尚难最后确定)。中日关系在冷战结束后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也确立了经济因素主导两国关系、政治上保持求同存异的新时期格局。进入新...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7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共同主办,7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35篇论文。与会学者围绕1937年前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次研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抗战史研究。 论 文 目 录 “七·七...
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 见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 发展。第一步放到二十一世纪,还要发展到二十二世纪 、二十三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 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看得远些广些,有利于我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 不是只对一方有利,而是对双方、对两国、对两国人民 都有利。中日关系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我们是满意的, 我想我们...
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内容提要 针对近年来的“外交新思考”的讨论,作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 年,是1871 年中日直接交涉以来最好的30 年,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提出联合日本对抗美国是无的放矢,因此“撇开历史”或“搁置历史”不是解决当前中日关系的良策。近几年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是日方引起的,不是中方引起的,为了进一步密切中日关系,...
陶德民:晚清人物与中日关系          2007/12/31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邀请,2004年8月10日,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院教授陶德民先生作了“从海外史料看清末民初中日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张之洞、刘坤一、张謇与熊西龄”的学术报告。 陶德民先生祖籍武昌,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博士后。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世近代汉学思想史,近代中日关系史。主要著作有《怀德堂朱...
中日关系报告》评介     中日关系  报告评介       2013/1/24
中日政治关系走出僵局、需要乘势而上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改善势头的关键时期,冯昭奎、林昶合著《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4月版)一书的出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可说是正逢其时。
「法德模式」启发中日关系           2007/11/12
英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欧洲一体化刚起步阶段,低估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并因此而付出沉重的国家代价。遗憾的是,这一历史经验,国内有关英国外交史的研究著作却很少提到。 欧洲问题学者、希腊著名学者Loukas Tsoukalis教授的《什么样的欧洲》一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舒曼计划(指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对欧洲整合具有深远影响。它是二战后法国人处理德国问题的一...
2007年7月3至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与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6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的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中日两国除了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努力外,还需要从文化的层面上着手,积极改善两国关系
中日关系发展的理想模式,是以共同利益和人民意愿为动力,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融、民间互尊四个车轮一起转动。巩固基础、创新模式是中日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欲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避免停滞甚至倒退,必须不断巩固其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民间基础。
2003年9月14日,由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的“抗日战争史实调查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及沈阳、石家庄、常德、北京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共60余人。中国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人民网站、918网站、爱国者同盟网站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并采访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