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冯友兰哲学 中国哲学史相关记录38条 . 查询时间(0.173 秒)
2015年12月20日上午,纪念冯友兰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宣纸线装版首发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学术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善品堂藏书承办。与会学者围绕冯友兰的学术贡献和宣纸线装版《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两书的出版,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以胡适、冯友兰及侯外庐的学术成果为范例,分析“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重要特征。整个论述表明,正是近代西学的冲击,激起中国学人重估传统价值的热情,从而使哲学史研究成为达致这种思想努力的问学途径,同时也导致对传统学术谱系的重新改写。胡适的哲学史编纂,就是他对传统做翻案文章的一种实践,其汉学根底和经验主义倾向,导致其成果具有显著的史学性格而缺乏哲学意蕴。冯友兰相反,他自觉...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问世,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次呈现出该学术的全貌。从学科观念的接纳到学术体系的确立,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建构经历了约2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虽说是风云变幻、波相谲诡,在数十年间发生了无数的讨论、争议、歧离,乃至颠覆,但其基础框架和根本指向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于今,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哲学史”依然是胡、冯时代所奠定基础的那个学科的模样,它的生命力正通过专业建制、课程体系和千篇一律的教...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4日报道 近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围绕“冯学”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冯友兰的治学方法以及“冯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范式的概念是20世纪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原意是语法中表示词形变化的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引申意义是指模式、模型、范例的意思。在该书中,库恩对科学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概括,认为大抵上经历“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而表征每一阶段科学的核心就是“范式”。 这样一个用来...
中国哲学史新编》由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日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由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1月1日出版。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全书史料丰富,翔实,观点新颖深刻,分析透彻。本书理论丰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初学中国哲学史的人介绍史料学的一部作品。在对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阐释之后,全书分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以及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了分类,并就每一阶段的主要史料之内容、版本以及相关注释作了详细介绍。附录部分对各阶段的重要史料作了摘录。本书是学习中国哲学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确立不同的哲学观对于哲学史的研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今天的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新世纪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冯友兰的哲学观,正可以作为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基础,其不同的哲学观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史。这对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清华大学将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上册出版之前夕,先请陈寅恪和金岳霖两位名家进行审查,在下册出版之前夕,继续请陈先生审查。陈先生对宋明新儒学的产生及发展予以充分,他说:“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汉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当冯先生写完并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之后,已以哲学史家名于世了。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哲学史家,而追求还能成为一名哲学家。冯先生所创...
大凡人们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比较时,一般都认为后者胜于前者。但人们往往很少追问何以如此?我以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的认识,比之胡适要深入和全面。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哲学史”的“有”(Being)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名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在大学哲学系的课表里会找到“中国哲学史”这样的课程。但正像老黑格尔爱说的那样:“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中国哲学史”必须从自发状态中摆脱而获得一种自觉,这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的“在”(Existence)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自明的问题,毋宁说。
冯先生具有系统的现代科学方法的素养,又有高度抽象概括的能力。他讲的中国哲学史,能把一些长期讲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比如把先秦名辩思潮中的惠施哲学归结为“合同异”,把公孙龙的哲学归结为“离坚白”。现在的中国哲学史界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认为本来应当是这样的。其实,这只是前辈学者留下的成果,后来者顺利地接受下来罢了。冯先生以前的学者都没有这样简明。象这样的例子还多,都表明冯先生善于以简驭繁,高度概括的本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