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地质学 中国学者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954 秒)
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近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新古鱼化石研究成果论文显示,该所科研人员在云南曲靖新发现约4.19亿年前的盔甲鱼类三尖鱼科一个新属种,命名为“刘氏镰角鱼”。刘氏镰角鱼属名指示其角与内角组合呈成镰刀状,种名则献给该化石发现者、也是研究盔甲鱼类第一人刘玉海先生。
近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以全票当选国际树木年轮学会(TRS)执行委员会副主席。TRS创建于1939年,会员遍及全球。该学会是一个致力于树木年轮年代学研究和教育的非营利性国际科学协会,旨在促进全球树木年轮学界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其通过支持定期组织国际会议等,为全球树轮学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并向公众传播有关树木年代学的知识。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娅怀洞遗址开展合作研究,在古人类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发现1.6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证据。记者8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吴妍副研究员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等合作,对娅怀洞遗址系列样品进行该遗址古植物遗存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黄方教授团队建立了高精度的铜—锌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与国外同行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精确地测定了硅酸盐熔体和金属熔体之间的铜和锌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及其制约月核的成分和形成过程。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地球化学刊物《地球化学远景通讯》上。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为严重的全球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这一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超过8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的灭绝。长期以来,对于造成这次生命大灭绝的原因一直存在巨大争议,科学家曾提出“天体撞击”、“大规模火山喷发”、“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海水缺氧”等多种假说和解释,但具体的驱动机制和环境因素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灭绝事件发...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被任命为《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专家,成为该组织中全球仅有的6名科学专家之一。 《湿地公约》是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环境公约之一,现有169个缔约国。该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全球湿地科学技术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经缔约国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分为技术专家与科学专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服务于湿地公约全球履约过程中的专业科技咨询,包括修改与更新行动纲领、提交技术报告等。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2015年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于我们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杂志第347期专刊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Robin Dennell教授作为特邀编辑组织的研究文章。该专刊是2013年6月古脊椎所在银川组织学术会议-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后续成果,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文章17篇,集中报道了近年来中国...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吕厚远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A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指出,过去2万年来,当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间冰期转变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 4千年。论文提出了高、低纬气候变化导致海-陆气候转暖不同步的新认识,增...
中科院地质所古生物学者日前宣称,他们利用有限元分析手段研究了被称为“亚洲第一龙”的马门溪龙的尾锤,首次确定了该骨骼的定向,并探讨了其功能,从而揭开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马门溪龙尾锤疑云。
北京时间2008年12月15日消息,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航空专家日前披露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翼龙飞行方式。这种名为夜翼龙(Nyctosaurus)利用高耸于头上的脊冠,充当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了该项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淳及其同事近期发现了处于起源阶段的早期龟类化石,揭示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龟甲形成之谜”。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详细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并为此配发了特约述评文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