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中国语言 外国语言 文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中国形象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293 秒)
本书主要以16-20世纪中国龙文化的西传,以及西方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龙文化的“好奇——理解——丑化——排斥——理解”的接受进程为主线,钩沉“中国龙”这一民族主义概念的起源及流变,勾勒近现代史上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梳理造成这种印象的历史因由。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这些年,西方政客为打压阻挠中国发展,蓄意抹黑孤立中国。西方媒体也惯用偏颇的视角、诡异的滤镜,挑动意识形态之争,蒙蔽外国民众双眼。面对当前“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以及成长中的大国的“挨骂”困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新移民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叙事同时受到移民国与中国的影响,其叙事结构、叙事特点都呈现出独特性。在空间叙事学理论中叙述的时间本质悬置于文本之上,新移民作家创作的小说情节不再仅仅具有时间性,反映某个历史时代的内容,而是展示了更为丰富的空间性,指涉了宏观环境的影响。本文把握了叙事学的空间转向,运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新移民文学有关的作品,指出新移民文学对中国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阐述其丰富的艺术意义。
与其他现代旧体诗词一样,抗日根据地旧体诗词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以现代性品质入史。其实,旧体诗词在抗日根据地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特别是它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可谓情理交融、简约明快,反映了积极进取、健康向上而又自由雄健的价值观和审美风尚,诠释了国家民族的希冀与梦想。这既有助于对共产党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艺术表达,也有利于新型军民鱼水关系与延安政治形象的形塑。抗日根据地旧体诗词塑造...
2018年6月23日,第二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高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论坛立足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格局,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届论坛由主旨报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传播新秩序、媒体和中国的全球形象、国际传...
2017年6月3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高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峰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卓越教育计划负责人范克森•班...
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硬实力已迈上一个新台阶,而软实力水平却仍难与硬实力匹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挨骂”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环节。“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高端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三家机构联合主办,论坛将于2017年6月3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旨在探讨全...
芬兰人的中国形象启蒙     芬兰人  中国形象  汉学       2017/8/23
提到“芬兰”,大多数人就会联系到“北欧”。从政治地缘学和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划分角度而言,芬兰确实是北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汉学角度而言,芬兰的汉学也确实一部分师承于瑞典汉学。在杨富雷(瑞典)的《北欧视角下的中国形象》[①]。其中提到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出的传教士所描绘的形象和内容”依然“深受早期报告和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的影响”。“与其他西方人一样,早期来华的瑞典和北欧...
从17、18世纪旅华英国人所塑中国形象来看,其情况是复杂的。在从1637年英国威德尔商船队首次进入珠江到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一百六十余年的时间内,至少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中国形象:有贝尔对中国几乎所有方面的赞美;有安逊和巴罗对中国几乎全盘的否定和抨击;但更多的是像芒迪、钱伯斯、诺伯尔、马戛尔尼等人那样对中国亦褒亦贬,进行较客观理性的呈现和分析。而且每一种形象,均会有人注意到不同的侧面...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 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 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 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在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期,陈季同描述的'家庭中国'、辜鸿铭塑造的'道德中国'以及林语堂想象的审美化的'人文中国',向西方展示了一种价值中国形象,这是对文化转型时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种积极回应。这一回应的特殊之处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这些中国形象都隐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理念的认同,是通过中国人建构中国形象而参与到西方中国想象的话语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它是以中国自身的形象建构表现出对西方中国想象...
2011年初,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的中国国形象宣传片,亮相拥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这再度引发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形象在世界如何呈现的讨论。当前,面对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并带动国际关系的调整等现实,西方国家正在掀起新一轮书写“中国形象”的热潮。换言之,中国和平发展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中国观”的影响,一个...
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逃离全球化的影响力,每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受着全球化力量的重塑。当今世界,全球化大规模横扫全球各个角落,各国的文化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辐射全球各地。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力量来自多方面,而不再像20—50年前那样仅仅来自国内或地方,地方性和民族性已经与全球性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全球性的力量更加势不可挡,全球政治和百姓生活都深受全球化影响。事实上,构筑我们日...
前期创造社小说中多漂泊异乡的零余者的形象和闪耀着古昔中国的光芒,这一方面源自作家直接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学自身的流变、演进相关。因此,在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上,与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不同,与同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抗绝望派不同,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一种双面性:将个体化的中国形象塑造成漂泊海外的弱国子民;而在对群体化的中国形象进行塑造时,却始终不愿面对落后、困顿的中国,而是将...
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它是作家在不同时空对国家民族的一种个性化的形象认知。在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由于受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和影响,中国形象的本土观照主要表现为自我异质化与自我幻象化。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形象不仅存在自我传播的泛政治化问题,而且还存在他者传播的结构失衡性问题。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地重塑中国形象,当下尤其有必要处理好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