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沼泽湿地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0.1 秒)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姚允龙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中科院一区Top,IF 7.672)在线发表了题为《Density vs. Cover: Which is the better choice as the pro...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参数之一,既可以指示气候变化,又可以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明确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规律,对于准确评估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分析了2001~2019...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沼泽湿地植被NPP,进而影响沼泽湿地碳的固定。明确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青藏高原沼泽湿地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PP数据和气象数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沼泽湿地植被NPP,进而影响沼泽湿地碳的固定。明确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青藏高原沼泽湿地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PP数据和气象数据,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当前湿地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沼泽湿地物种的生境适宜性,并为气候变化下优先保护物种和区域的选取提供准确科学指导。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基于调查和标本数据,结合气候环境大数据,运用优化生态位模型,探究中国沼泽湿地植物物种生境适宜性关键驱动因子及敏感性,并...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当前湿地却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沼泽湿地物种的生境适宜性,并为气候变化下优先保护物种和区域的选取提供准确科学指导。本研究基于调查和标本数据,结合气候环境大数据,运用优化生态位模型,探究中国沼泽湿地植物物种生境适宜性关键驱动因子及敏感性,并对中国各区域沼泽湿地未来气...
磷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磷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功能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或气候变化,我国大面积的高寒湿地发生了严重退化,长期累积的有机磷库在湿地退化下发生大规模的矿化,破坏了磷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微生物是驱动湿地磷循环中各迁移转化过程的关键因子,但目前关于高寒湿地退化对磷循环功能基因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尚少有报道。因此,湿地湿地与气候变化团队...
磷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磷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功能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来,由于人为活动或气候变化,我国大面积的高寒湿地发生了严重退化,长期累积的有机磷库在湿地退化下发生大规模的矿化,破坏了磷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微生物是驱动湿地磷循环中各迁移转化过程的关键因子,但目前关于高寒湿地退化对磷循环功能基因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尚少有报道。因此,湿地湿地与气候变...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陈槐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对泥炭沼泽研究的专著和文献进行分析,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历史沿革及泥炭沼泽湿地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研究发现(图2):从泥炭沼泽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态势来看,泥炭沼泽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到18世纪,是自然资源学导向研究为主的时期,大多数研究着眼于泥炭利用与泥炭地开发;第二时期从19世纪到20世纪,是地学导向为主的时期,大多数研究集中...
科学技术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其中,地球大数据成为支撑落实2030年议程的科技手段,为技术促进机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之际,国务委员王毅9月26日在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中国科学院撰写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国栋、武海涛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两项退化沼泽湿地植被恢复相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名称分别为“在沼泽湿地恢复中选择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的判定方法”(专利号:ZL201711230044.3)和“一种促进平原区退耕还湿田块地中沼泽植物恢复的方法”(专利号:ZL201410828630.8)。
沼泽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垦殖活动造成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功能丧失。为加强湿地保护,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支持启动了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在黑龙江、吉林、辽...
湿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其在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等影响下全球湿地正面临严重的退化或丧失等问题。以往有关湿地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研究,多侧重在温室气体排放及碳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影响方面,而忽略了湿地对气候的生物物理影响。 泽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在全球广泛分布。中国沼泽湿地面积约为245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沼泽湿地...
上世纪中叶,东北地区三江平原分布着大面积沼泽等“荒芜之地”,那里栖息繁衍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及珍稀水鸟,生物多样性丰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长期野外试验发现,沼泽湿地中螺类多样,直接取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也是重要水禽的重要食源,是沼泽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水禽栖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