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史 戏曲理论 戏曲表演 戏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戏曲 意义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265 秒)
徜徉于中国曲艺的古今人物画廊,我们可以看到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刘兰芝、王昭君、祝英台、孟姜女、白素贞、王二姐、王宝钏、崔莺莺、林黛玉、晴雯、杜十娘、花木兰、穆桂英、江姐、双枪老太婆等,这些带着深刻历史记忆的名字和或悲喜交加或慷慨悲壮的感人故事传唱至今。
作为两位时代性大家,同为浙籍的俞樾生前已有将之与袁枚相比的说法。俞樾最为认可的是袁枚倡导的诗歌性灵理论,其性情、行迹乃至人生选择等也都或多或少带有袁枚影响的影迹。就戏曲而言,袁枚与俞樾都是在晚年进入戏曲活动的活跃期。袁枚诗主性灵,所评点的戏曲作品也多为性灵之作,认为戏曲创作应以情为圭臬,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愫。俞樾亦强调“感人”是戏曲功能实现的关键,然更为重视的还是戏曲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袁枚和俞樾的...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端:一是与时俱进,出新求变;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三是随时请益,从善如流。而梅先生的从艺经历、学艺体会,也带给我们多方位的镜鉴:一是艺无止境,不满现状,刻苦钻研,深切把握人物特点,才能将“人”演活、演真,让所塑造的人物立于舞台;二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将演戏作为一项事业而为之奋斗终生,工作的动力来自于他对艺术的高境界的无限追求;三是...
考察“洪武赐曲”之说的来源,发现其本身矛盾、信息模糊之外,同时也与明初的礼乐制度、军事形势以及明太祖对戏曲的态度相抵牾。换言之,无论是从礼乐制度史、戏曲文化史的角度,还是从史源学的角度审查“洪武赐曲”,此说均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信息支持,亦没有得到同时代前后其他曲家的“追认”或“传袭”。不过,此说出现在正德、嘉靖间,而此时戏曲的外部环境较明初几十年前,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南曲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
文艺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晚清戏曲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则随着国运渐衰而渐强,经世追求的深入、多元和时效化等都超越了以往时期。这些特点在某些创作时段较长的作家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黄燮清(1805—1864),从事戏曲创作二十余年,其早期作品《茂陵弦》为“自抒胸臆”(《旅慨》“眉批”)的怜才之作,其后《脊令原》《鸳鸯镜》等作品则转为“维风俗、正人心”(《〈鸳鸯镜〉跋》)的主旨。他...
20世纪20—40年代,是唱片发行的黄金岁月。以上海为中心,有“百代”“胜利”“大中华”“高亭”“蓓开”等七八家公司。各商家还应时出版了汇集唱词和歌词的《大戏考》,又称《戏考大王》。《大戏考》与唱片匹配,洋洋七八百页,有多种版本。它不但拓展了音乐和歌唱,也拓展了戏曲的唱念。梨园界行里人往往视“看戏”为“听戏”,迎合了唱片的流行。
题记:最早读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就被那种气氛给感染了。白先勇先生倡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首演选择在苏州大学。   在戏曲中,《牡丹亭》是我最迷恋的一出戏。记得1984年,我当时还在北京从田本相教授学话剧,独嗜昆曲的陈朗先生请我去北京的长安戏院看《牡丹亭》,是张继青主演的,当时我有点晕眩,昆曲怎么会有如此的魅力,尤其是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可以说是到了化境。可惜的是扮演柳梦梅的演员和张继...
近年来的当代艺术创造中弥漫着一种汉赋的风气,“铺采摛文”的同时却是精神的贫乏,或者说呈现出一种在表面的繁荣之下的“文学意义的贫困化”的倾向。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的这种“汉赋化”的倾向,以及我们应该有着怎样的文化对策?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由此,本文进一步具体探讨了文学之于艺术的一般关系,亦即文学作为一般艺术的深度体验模式及其特殊的艺术表现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对于当代艺术学所面临的困境和...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现代电视传播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既是一种“复制”,又是一种“创造”。本文拟从时空构造、观演关系、传播方式、结构形态四个方面对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本体特征进行总体把握和描述,并将其与传统的戏曲演出、与中央电视台其它春节晚会相比较,以把握其在新的历史情境中的秩序和意义的建构及其所形成的总体特征。
20世纪初期,张伯苓先生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的教育领域,借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其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但指引着南开戏剧活动的路向,也给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注释。他所倡导的教育戏剧理念和实践超前于英美等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有效的范导作用,并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戏剧活动以启示和参照。
戏曲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几乎没有间断。本文从细处着眼,择取城隍府主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性道教神灵,通过梳理其职能在梨园戏里的呈现,从而挖掘戏曲舞台上神仙这种功能性人物的面貌,探讨其在梨园戏戏剧情节发展及审美接受上的意义
抗战后期话剧的繁荣,不但创造了经典,而且创新了体制。新兴的职业化演剧体制,有效地整合了在爱美剧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各种艺术力量,并采取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组织经营方式,走市场、写市民、演市民、给市民看,从而获得了广大市民观众的认可与支持,也使剧团和剧人获得了反抗政治压迫,争取创作自由的能力。体制是因,经典是果,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不会有那些优秀的作家作品和舞台艺术。“黄金时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代话剧遇...
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使用着一套独特的程式符号。这套程式符号之于戏曲文本的关系,就如书法艺术之于文学文本的关系一样:戏曲程式符号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自足的审美对象。于是中国戏曲就拥有双重意义阈:符号意义阈与故事意义阈。相应的,中国戏曲具有双重的审美层面。区分这双重意义阈并阐发双重意义阈不同的性质,是我们揭开中国戏曲美学精神之谜的基本保证。
明清两代,家班主要从事昆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昆曲的发展,而且完善了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明清家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集中了当时文艺领域的优秀人才,主人多才多艺,教习身怀绝技,家伶素质良好。而且,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艺术人才组成了一个职责清楚、目标一致的艺术团体;二,主人将戏曲当作乐生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为家班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三,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至高境界。这些经验...
分类现象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里的分类现象从戏曲本体、戏曲创作、戏曲接受、戏曲表演、戏曲多维综合审美等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项20小类。分类现象承载了戏曲发展关节点,摄取了戏曲发展阶段性缩影;自觉、系统的分类批评的出现同时标志着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发展至顶峰;戏曲在和其他文体一同发展进程中,互相吸取,交融并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