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史 东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美学 意识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325 秒)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中体现着丰厚的审美意识的积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政党,一开始所持的是与传统决裂的态度,后来逐渐发生变化,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吸收、改造和发展。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文化实践,经历了一个工作重心从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移,这一转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共产党审美意识为传统文化增添了...
荒野审美意识从自然审美意识中剥离出来并孕育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荒野 的审美欣赏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活动,物感说和“江山之助”的理论总结,在自然 审美中包含着荒野审美的丰富内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就是自觉的同时伴有 感伤和怀旧色彩的荒野审美意识开始萌生.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创作及其美学总结成为荒野审美意识的直 接理论来源.20世纪...
一个文化体的时间意识和知觉方式,是该文化体如何模塑世界和将民族与个体的生活整合为一个可靠的形式结构的基础。与此同时,一个文化体如何呈现时间是该文化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时间意识如何被结构、被刻写和被陈述,折射出该文化和社会进程的节律和步调,并在塑造该文化的历史叙事、个体命运感和艺术形式等表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美学界所有人都不会轻易忽视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发生的改变。那些改变的重要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它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也不在于中国美学借助三十年“改革开放”而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变得如何重要。实际上,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最重要改变,是它第一次通过对整个社会文化和大众生活进程的深切体认,初步完成了有关“当代建构”的美学意识,形成了一种以“当代性”姿态挑战既有美学建构方式的开放性话语。
“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虽然并非由中国学者首创,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1980和1990年代的提出和发展,则确乎是中国文艺理论学者的创造。在世纪之交,在对文学的本质界说上出现热烈争议,其中关于文学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就是其中的一种。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争议和探讨已经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是有益的。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几年关...
生存意识与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生存意识       2008/11/20
作者认为“生命学派”是我国美学界新掘起的学派,是真正的“第五派”。美的本质是由人类生存意识决定并反映的形式之一,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情感体验或感受,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为生命本质→人类生存意识→美的本质。
西方戏剧仅仅要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东方戏曲则进而要求演员、行当、角色三位一体,行当是戏曲表演者完成角色创造时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汲取多种因素的大综合性艺术,中华戏曲讲程式,分行当,以独具特色的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化表演吸引着观众,成就着民族化风格。从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研究东方戏曲和女性文化的关系,对二度创作中以旦角艺术为主的“女角与行当”问题尤其不可忽视。 (一)走俏...
这个知识诉求必然要求我们有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人的关注取向,这意味着,我们不但要在作为一种严格的学科含义上的音乐美学来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史,更要在人的存在,即文化性含义上来关照它。因此,我们就必然会带着作为非西方文化中研究者本己的文化特殊性切入那作为异己的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去。这一切入使我们必然要透过它们在已显明的话语中把捉那些隐蔽着的思想或作为原因的东西,如它的审美意识,用一种带有对西方美学体系来...
指导艺术创作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应当是艺术家对艺术传统、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对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思想、情感、观念充分了解与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的结果。陶瓷艺术的审美观是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冲击人的审美观念,本文就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特征,陶瓷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了探讨。
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发言的程度;这种精英控制的等级阴谋不但损害了普通大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更有可能扼杀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20世纪后期,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
A 自从鲍姆加登在十八世纪创立美学学科以来,美学话语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鲍姆加登的《美学》开篇就直接地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2。康德曾把这种感性认识视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他说,“为了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审美意识在中国的兴起      审美意识       2007/8/29
内容提要:无论“美”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中国艺术生产的目的或许也并不是美,而是像宗白华和叶朗所主张的那样,是“意境”,一个特别具有解释力的中国美学概念。这使中国艺术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艺术的面貌,即它的无形式性,而这是有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的。以意境为目的的中国艺术试图表现事物一切潜在的状态,而不是某种已经实现了的状态,因此具体的再现在中国艺术中总是有意避免的。 关键词:...
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          2007/8/29
【内容提要】 要言之,中国古典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本源自儒道互补的“动”。这“动”涵摄有“气韵生动”之生生不已和“虚无因应”之变化无为的双重内涵,它点化绘画空间为灵“动”的时空合体境。相应的,对这玄妙绘画时空的观照也体现为“历时化”的游观,它要求化“静”观成“动”照,融外在空间节奏入内心时间的律“动”。而在禅宗意识介入后,“共时性”的审美理解则将“动”“静”并置起来,并相互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