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冶金相关记录2914条 . 查询时间(0.32 秒)
2024年3月25日,锦州市金属新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苏士义;辽宁汤河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志新,管委会副主任、太和区招商三局局长刘佳伟,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太和区招商三局副局长苏畅;锦州长城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文厚等一行来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与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肖邦国及冶炼原料处、标准与认证中心专业人员,共同就合力助推锦州市金属新材料行业和辽宁汤河...
邵品,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铜冶炼工艺理论、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仿真、冶金过程多相流传输与反应动力学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EI收录6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培养本科毕业生6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团队1个,参编教材1部。
李静,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省化学冶金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冶金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
高性能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团队依托辽科大钢铁特色平台,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在服务钢铁产业升级的同时助力了材料学科的发展。目前,高性能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团队由9名教师和若干名研究生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持续落实学校招生宣传常态化、精准化工作要求,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生源质量。2024年3月14日至20日,学院党委书记宗燕兵带队到负责省份的优质高中做招生宣传,参加了“北京科技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并做科普讲座。
本着“特色鲜明,方向清晰、梯队合理、任务适度、协调发展”的原则和理念,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的,在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优势互补情况下创建了绿色低碳与智能冶金团队。团队围绕钢铁生产流程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固废资源高效利用、先进钢铁及金属材料研发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诸多创新理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80项,合计承担科研项目共550项,其中纵向课题218项;科研到款12005.97万元。
有色金属增值冶金与加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9年12月,依托陕西省独特的有色资源优势,紧扣国家在冶金与加工领域的技术需求,与国际顶尖团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支撑了西北地区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
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名单中,由焦树强、张建良、李素芹(主讲)教授讲授的《工业生态原理与案例分析》评定为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全校唯一)。
在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公布的第一批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立项名单中,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王新东教授主持申报的《电化学储能科学与工程》获批立项。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学校推荐的20门课程中,学院闫柏军教授负责的《冶金物理化学》入选。至此,学院已有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吴胜利教授负责的《钢铁冶金学》、闫柏军教授负责的《冶金物理化学》。
为了提高转炉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钢的品种,冶金能源高效利用团队长期致力于转炉氧枪喷头结构及喷吹工艺的优化研究。冶金能源高效利用学科交叉团队以超音速射流、两相流理论与技术研究为基础,以数值模拟及模型实验为主要手段,研发了大型转炉用交错氧枪喷头、聚合射流喷头、旋流喷头、双马赫数喷头,为转炉高效、低耗、节能、优质生产提供氧枪喷头及关键喷吹参数。
金属超纯熔炼与凝固团队成立于2017年9月,自组建以来主要围绕“金属超纯熔炼与凝固”这一方向开展工作,主要在电渣重熔理论与工艺、高品质特殊钢高效精炼与连铸、特种高温合金、特种铸造及冶金智能化装备与软件开发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辽宁作为国家定位的基础原材料供应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存在众多金属材料制造企业,因面临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在国家强调的“三去一补”政策中,“补短板”补的是产品质量的短板。因此,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是我国建设材料强国的必由之路,固理论与质量控制团队基于上述历史与现实双重因素成立。
为了实现传统冶金行业实现跨越式升级,着眼学科交叉和立足原始创新是必要举措。冶金及新材料交叉学科团队面向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面向辽宁基础原材料供应基地定位需要,继承和发展辽宁科技大学传统钢铁冶金和焦化学科优势,在“钢中夹杂物二步形核”、“双相界面层”、“矿焦耦合”和“汽车板陶瓷涂层”等高温过程方面提出众多创新理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