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亚洲相关记录724条 . 查询时间(0.164 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亚洲棉DPL972光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该分子标记位于6号染色体A08上,该分子标记正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反向引物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找到了鉴定亚洲棉光籽材料的一对引物。在亚洲棉自然群体中能解释8090%的表型变异。可用于光籽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光籽基因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为棉花纤...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洲棉原生质体分离与外源基因转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亚洲棉种子萌发、酶解分离原生质体、离心收集原生质体、培养、外源基因转化及显微观察鉴定等步骤。本发明黑暗环境中生长的叶片所分离的原生质体浓度符合实验需求且完整度高,可得到完整的转化成功的原生质体。因此本发明得出的利用黑暗环境培养的叶片分离原生质体方法,更好地解决了亚洲棉原生质体分离及外源基因转化的难题。亚洲棉原生质体分离及外源基因成功...
本发明公开了与亚洲棉DPL972纯合光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有三个,位于8号染色体A08上,分别为命名为分子标记971SV6、分子标记SV6F12R和分子标记SV25LUC,其中分子标记971SV6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分子标记SV6F12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分子标记SV25LUC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找到了鉴定亚洲...
在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距今约260万年),北半球冰盖迅速扩张,在格陵兰岛、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冰盖不仅厚度增加,而且规模扩张和厚度增加,同时伴随着更多冰筏碎片输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这一晚新生代大冰期的形成是整个新生代以来最重大的气候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冷却趋势,从“单极冰室”模态过渡到了新的“双极冰室”模态,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大幅增加,并且这种气候模态一直持续至今。北半球冰盖...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miR164a在应答亚洲棉耐盐中的应用,miR164a及前体基因它来自于亚洲棉品种Shixiya1,将前体基因插入经改造的棉花叶皱缩病毒(CLCrV)沉默载体系统中,获得亚洲棉CLCrV:miR164a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菌株GV3101中,转染亚洲棉。实验结果表明miR164a负调节棉花对盐的胁迫应答,通过调控植株中miR164a的表达量,可...
本发明属于棉花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亚洲棉光籽性状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以及应用,所述基因命名为GaFZ,该基因仅有一个外显子无内含子,长度为264 bp,所述基因和编码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通过解析该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探究其对表皮毛和棉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而利用该基因提高棉纤维产量,培育环境友好型棉花品种。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叶笃正先生提出青藏高原夏季表面是一个热源以来(Yeh et al., 1957),大量研究指出高原的地表感热通量是驱动青藏高原夏季周边大气环流异常和影响亚洲夏季风的关键因子(Ye & Gao, 1979; Hoskins & Karoly, 1981; Chen & Trenberth, 1988; Wu et al., 1997; Wu & Zhang, 1998; Hsu &...
2024年1月9日至1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IUCN日本国家委员会、IUCN孟加拉国家委员会、马尔代夫气候变化、环境和能源部、老挝外交部、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林业局、斯里兰卡环境部等12个国家的IUCN国家委员会代表以及IUCN会员代表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此外,IUCN巴基斯坦国家委员会、IUCN韩国国家委员会、IUCN理事、...
古人类学家发现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古人类以非洲为中心逐渐迁徙到其他大陆。现今,人类足迹遍布地球各大陆。常年冰冻的南北极也不乏人类的足迹。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古人类演化和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欧亚板块西部与非洲大陆直接相连,是古人类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其气候主要受到季风环流(亚洲季风)的影响。亚洲季风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季风系统。然...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敖红研究员和安芷生院士联合多位国内外专家,基于中国黄土的高分辨率亚洲夏季风重建、东亚古气候模拟、整合亚洲古人类遗址记录、古人类栖息环境模拟,对轨道尺度亚洲季风变迁与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东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古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古人类以非洲为中心逐渐迁徙到其它大陆。现如今,人类足迹遍布地球各大陆,连常年冰冻的南北极也不乏人类的足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古人类演化和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其西部与非洲大陆直接相连,是古人类走出非洲的第一站。在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其气候主要受到季风环流(亚洲季风)的影响。亚洲季风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季风系...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周围边缘地形的构造抬升对亚洲气候演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根据目前的气候代用指标,亚洲季风和中亚干旱形势在晚中新世可能经历了多次耦合演化过程。与此同时,地质证据指出晚中新世以来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中亚山地、兴都库什山脉和伊朗高原均经历了剧烈的隆升过程。
西风急流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半球以及全球气候演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距今约2.1万年,是距今最近的典型极冷时期,该时期外部边界条件与工业前时期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受外强迫变化的影响,该时期北半球西风急流的季节性特征也存在异常。前人已根据代用指标和模式模拟对LGM时期的西风急流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目...
缝合带两侧的上地壳变形及断层体系的同步发育是汇聚板块间发生构造耦合最敏感、最及时的浅地表响应,对于理解大陆俯冲(“软碰撞”)到大陆碰撞(“硬碰撞”)的转换至关重要。就印度-亚洲碰撞而言,沉积物源分析揭示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于ca.59 Ma初始接触(“软碰撞”),而印度-亚洲汇聚速率的骤降及上板片记录的首个古近纪变形脉冲却发生在ca.52 Ma,明显滞后于两板块初始接触时间。这是否暗示印度-亚洲碰...
缝合带两侧的上地壳变形及断层体系的同步发育是汇聚板块间发生构造耦合最敏感、最及时的浅地表响应,对于理解大陆俯冲(“软碰撞”)到大陆碰撞(“硬碰撞”)的转换至关重要。就印度-亚洲碰撞而言,沉积物源分析揭示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于ca.59 Ma初始接触(“软碰撞”),而印度-亚洲汇聚速率的骤降及上板片记录的首个古近纪变形脉冲却发生在ca.52 Ma,明显滞后于两板块初始接触时间。这是否暗示印度-亚洲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