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形成相关记录495条 . 查询时间(0.457 秒)
2023年11月2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机构的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国际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发现地球内部深处的巨大异常体可能是45亿年前月球形成大碰撞过程的遗迹。这成果为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的长期演化,乃至内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思想。1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并入选当期封面文章。
在全球诸多板块,前寒武纪与显生宙的地层并不连续,而是被一个巨大的沉积间断—“大不整合”所分隔,但其成因长期存在争议。2023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孙云鹏在研究员周传明的指导下,对华北板块南缘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综合地层学以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认为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了华北板块埃迪卡拉系–寒武系不整合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10月1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上。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系统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李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泓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印度与亚洲大陆新生代持续的汇聚挤压,在藏南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如拉萨地区的冈底斯山、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康马-库拉岗日山)及南北向(如拉萨地区的念青唐古拉山和隆格尔山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雅拉香波-空布岗山)的山脉(图1)。目前,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向山脉的形成主要与南北向汇聚下的挤压变形和伸展挤出有关。然而,南北向山脉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大量的野外观察发现,南北向山脉主要位于高地形区域,且多为南北向裂谷的...
印度与亚洲大陆新生代持续的汇聚挤压,在藏南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如拉萨地区的冈底斯山、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康马-库拉岗日山)及南北向(如拉萨地区的念青唐古拉山和隆格尔山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雅拉香波-空布岗山)的山脉(图1)。目前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向山脉的形成主要与南北向汇聚下的挤压变形和伸展挤出有关。然而,南北向山脉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大量的野外观察发现,南北向山脉主要位于高地形区域,且多为南北向裂谷的肩...
卫星遥感具有大面积、快速实时、周期性的优势,在湖泊蓝藻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多源卫星(如Landsat、Sentinel 3、MODIS等),有效监测了太湖藻华暴发的初始日期、覆盖面积、持续时间等重要参数,但仍旧难以解释藻的原位生长、外来漂移等疑问。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球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多次的野外考察研究,揭示了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达洛尔山的起源。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与空间化学》上,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地球上,尤其是其他行星上的火山形成过程。
固体沥青的概念属于有机质岩石学的范畴,通常根据野外观察将固态不可流动的烃类物质定义为固体沥青。它广泛存在于含油气系统的储层、运移通道乃至烃源岩等多个组成要素中。由于其可以作为桥梁沟通石油/天然气与烃源,为油气的成因及演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研究表明固体沥青的成因多样,可经热蚀变、脱沥青质和生物降解等多种途径形成。在经受强烈的热蚀变(Easy% Ro > 1.4~1.5)后,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
2022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运迎团队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在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通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国际地球科学杂志》上。张运迎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孙珍...
汇聚板块边缘的碳循环制约着地球内部-表生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和长期的气候-环境演化。碳通过近地表的水/岩相互作用,以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形式进入岩石圈,并通过板片的俯冲进入(深部)地幔,随后经过火山、裂谷和造山等地质过程的去气作用重新回到地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碳如何从俯冲板片中释放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已有研究指出俯冲板片脱碳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对碳酸盐溶解、部分熔融、沉积物底劈和氧化还原变化等方式来...
2022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暨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合作,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Birth of the Pearl River at 30 Ma: evidence from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nort...
2022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地震解释和数据统计方法,在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沉积过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质协会会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学报》)上。李伟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
2022年10月28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暨南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Birth of the Pearl River at 30 Ma: evidence from ...
近日,自然资源部“9.5”泸定6.8级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团队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的文章。该文在野外排查一手资料获取的基础上,结合InSAR区域地表形变场监测、地震前后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比解译等资料,第一时间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及时揭示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特征,为相关评价工作的合理性提供科学参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